时间: 2025-04-26 03:1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3:48
感兴 其四
作者: 钮树玉 〔清代〕
载舟与覆舟,水性本无二。
势成在一激,天道亦人事。
厝火于积薪,安得不熛炽。
处处而守常,纷纷焉足恃。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哲理,寓意深刻。诗中提到“载舟”和“覆舟”,说明水的性质是没有区别的,关键在于用水的方式和环境的变化。接着提到“势成在一激”,意思是事物的变化往往由一个小的刺激引发,天道和人事都是如此。后两句中的“厝火于积薪”比喻把火放在干燥的柴薪上,自然会引起大火,强调了积累的危险性。而最后一句则指出,无论在哪里保持常态,纷乱的事情根本无法依靠这种常态。
钮树玉,清代诗人,因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诗歌多关注哲理和人生,语言简练而富有寓意。
《感兴》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变迁、人生哲学的思考,特别是对人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此诗写于清代时期,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使得作者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的原因。
《感兴 其四》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自然法则与人事关系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以“载舟与覆舟”引入,揭示了水的双重性,象征着环境对人的影响。水本无二,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却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折射出社会的复杂与变化。
接下来的“势成在一激”则强调了微小的变化能够引发巨大的结果,表达了一种对变化的敏感与警觉。在时代变迁、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种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接着“厝火于积薪”一语,通过生动的比喻突出积累的潜在危险,警示人们在环境中要时刻保持警惕。
最后两句“处处而守常,纷纷焉足恃”则是对人们安于现状的反思,指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单靠常态是远远不够的。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独到见解。
诗歌探讨了人事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在复杂的环境中,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变化,保持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与反思。
“载舟与覆舟”中的“载舟”与“覆舟”分别象征什么?
“势成在一激”的意思是:
诗中警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将钠树玉的《感兴 其四》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前者注重环境与人事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人对自然的感悟与体验,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上为《感兴 其四》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