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2:1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2:11:30
摘红英(赋花朝月晴)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花朝月。朦胧别。朦胧也胜檐声咽。
亲曾说。令人悦。落花情绪,上坟时节。
花阴雪。花阴灭。柳风一似秋千掣。
晴未决。晴远缺。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在花朝月明的日子里,朦胧的景色让人感到依依不舍。
这种朦胧的情景甚至胜过檐前的声响。
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景致令人愉悦,
而此时的落花情绪,正好与上坟的时节相吻合。
花影如雪,花影渐渐消逝,
柳风轻拂,像秋千在荡漾。
晴天尚未明朗,远处的晴空似乎又缺少了一角,
这时候正值寒食节,满村传来杜鹃的啼鸣。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人情风貌,情感真挚细腻。
创作背景:
《摘红英》创作于春天,正值花朝和寒食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眷恋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这首《摘红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美丽与人们的感伤。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花朝月”、“柳风”和“杜鹃啼”,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就以“花朝月”引入,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随即转入对离别的感慨,表明了春天虽美,但总有离别的苦涩。尤其是“落花情绪,上坟时节”,更是将清明节的哀思与春天的生机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诗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离别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节日中对逝去亲人的追忆,具有强烈的文化和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清明的哀思相结合,表现出生命的无常与对逝去美好的怀念,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花朝”指的是哪个季节?
“晴未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本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日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