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4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48:55
初葺遗老斋二首
作者: 苏辙
髭须浑白已经岁,
腰痛春来日又多。
一味安闲犹有碍,
却令朝谒拟如何。
筑居定作子孙计,
好事久遭僧佛呵。
尤愧白家履道宅,
十年成就饱经过。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年事已高,身体逐渐衰弱的感受。诗的开头提到自己满头白发,腰痛的状况加重,春天来临时又感到日子冗长。尽管想要安闲度日,但这种状态反而让自己觉得有些不安,尤其是难以安排朝夕的拜访。接着,作者感慨到自己为子孙打算建居所,却遭遇了佛教僧侣的干预,造成了很多不便。最后,感到愧疚的是,自己在白家所处的道宅,经过十年的辛劳,依旧没有什么成就。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涪翁,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共同被称为“苏门二老”,在诗词、散文方面皆有极高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思考及对生活的感慨。在经历了许多风雨之后,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愈加沉稳,也带有一丝无奈与哲理。
苏辙的《初葺遗老斋二首》是一首深具人文关怀的作品。诗中不仅流露出诗人对自身衰老的感慨,还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开篇便以“髭须浑白”点出年龄,以“腰痛春来”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身体的老化和无力,展现出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
接下来的描写,诗人对安闲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尽管渴望安静的生活,但却因种种原因造成心理的负担,尤其是对他人拜访的考虑,体现出一种责任感与道德感。
“筑居定作子孙计”,展现了他对家族后代的关心,然而“好事久遭僧佛呵”则暗示着外在环境对他理想生活的干扰和阻碍,再次突显出他内心的无奈与矛盾。
结尾处,诗人自愧于白家的道宅,经过十年的辛劳,却未能成就理想的生活,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整首诗在忧伤中不乏哲理,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既有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未来的期盼,充分展示了苏辙深厚的艺术造诣与人文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衰老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哲理,体现了对家庭与后代的深切关怀。
重要意象:
诗词测试:
诗中的“髭须浑白”主要指什么?
“筑居定作子孙计”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关注?
诗中提到“僧佛”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