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

时间: 2025-07-30 20:37:39

诗句

才适邦家用,学非章句儒。

遭逢初莫测,流落一长吁。

大节轻多难,深言究远图。

收功太原守,谈笑视羌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20:37:39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

原文展示

才适邦家用,学非章句儒。
遭逢初莫测,流落一长吁。
大节轻多难,深言究远图。
收功太原守,谈笑视羌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自身处境的无奈。诗中提到,自己虽然适合国家的需要,但学识却不止于书本的儒家经典;经历到不可预测的遭遇,内心感到无奈与惆怅。面对世事的艰难与困惑,作者感受到品德与节操的珍贵,仿佛言辞深远却难以实现。最后一句提到在太原守卫时,仍能轻松谈笑,看似轻松却有着深意。

注释

  • 邦家用:指国家需要的人才。
  • 章句儒:指仅仅依赖书本知识的儒生。
  • 遭逢初莫测:遭遇到的事情让人难以预料。
  • 流落一长吁:无奈的叹息,表达对现状的失望。
  • 大节轻多难:品德高尚的事情往往难以实现。
  • 深言究远图:深刻的言辞与长远的计划。
  • 收功太原守:指在太原担任防守的职务。
  • 谈笑视羌胡:指在对抗敌人时的从容与自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三人合称“苏门三学士”。苏辙的诗风清新洒脱,常表现对政治、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连连遭遇的困境时写成,反映了他对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身价值的思索。

诗歌鉴赏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展现了苏辙对自身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才适邦家用”与“学非章句儒”的对比,指出自己虽有才能,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儒家学术,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束缚的反叛。接着,诗中提到在遭遇到不可预知的事件时,作者内心深感无奈,发出一声长叹,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力感和对人生的叹息。

“大节轻多难”一句,揭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难以践行的困境,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感。同时,最后两句“收功太原守,谈笑视羌胡”则转向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这种对比手法使整个诗歌在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既有失意的沉重,又有面对困境的轻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个人的感受,反映了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坚持与现实的妥协,展现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适邦家用:表达作者认为自己具备为国家服务的才能。
  • 学非章句儒:强调自身的学问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体现出一种超越传统的精神。
  • 遭逢初莫测:指遭遇的事情复杂难以理解,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流落一长吁:情感的流露,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 大节轻多难:品德高尚的事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反映出对理想的无奈。
  • 深言究远图:指对长远目标的深刻思考,虽然言辞深远,但实现却很难。
  • 收功太原守:在太原守卫的经历,象征着责任与担当。
  • 谈笑视羌胡:在困境中保持从容,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对比“才适邦家用”与“学非章句儒”,形成强烈的反差。
  • 拟人:通过“流落一长吁”赋予叹息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太原守卫象征着责任,羌胡则象征外部威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作者的无奈与坚韧。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奋斗与理想常常受到现实的压迫,但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内心的从容与乐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邦家:象征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
  • 章句儒:代表传统的儒家学问与束缚。
  • 长吁:无奈与叹息的象征。
  • 大节:象征高尚的品德与理想。
  • 太原:象征稳定与坚守的地方。
  • 羌胡:象征外部的威胁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邦家用”指的是什么?

    • A. 国家需要的人才
    • B. 个人的才华
    • C. 传统的书本知识
  2. “大节轻多难”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高尚的品德难以实现
    • B. 轻松的生活
    • C. 传统的束缚
  3. 最后两句“收功太原守,谈笑视羌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 A. 绝望
    • B. 从容与乐观
    • C. 忧愁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 by 王勃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滕王阁序》:同样描绘了壮丽的景象与个人的理想追求,但更强调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登高》:同样反映了对个人困境的思考,但情感更为沉重,突显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选》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 及第后忆旧山 六十六 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不出 冬夜闻虫 见紫薇花忆微之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 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 有感三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惟适之安 克字旁的字 肉字旁的字 绳准 县邑 一腔热血 香结尾的成语 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愁肠殢酒 畚斗 心如刀剉 支字旁的字 包含募的词语有哪些 士字旁的字 皿字底的字 挥麈录 黄童白颠 无师自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