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同褒子秋斋独宿》

时间: 2025-05-02 03:08:17

诗句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8:17

原文展示:

同褒子秋斋独宿
唐代: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
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
窗间人独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场景:明亮的月光如同蜡烛般照亮大地,风吹过竹林,带来了轻微的声响。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鸟儿在惊恐中飞起,而窗边的我却独自一人静静地宿泊。

注释:

  • :明亮、洁白。
  • 如烛:像蜡烛一样,形容月光明亮。
  • 风霜:指天气的变化,通常暗示秋冬时节。
  • 动竹:竹子因风而摇动,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夜半:夜晚的中间时分,指深夜。
  • 鸟惊栖:鸟儿因惊吓而飞起,栖息的地方受到打扰。
  • 独宿:一个人宿泊,强调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字子华,号山人,世称韦山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独自在斋房中,感受到秋天的寂静和孤独。此时,月光明亮,竹林轻摇,周围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同褒子秋斋独宿》是一首展现秋夜宁静之美的诗作,诗中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的开头两句“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通过对月光和竹子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明亮而清冷的秋夜场景。月光如烛,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但又因风霜的存在,暗示着秋冬的寒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夜半鸟惊栖”,展现了深夜的宁静被鸟儿的惊慌打破,暗示着自然界的生灵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而最后一句“窗间人独宿”,则是情感的升华,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夜晚,感受到孤独和思考。这种孤独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也反映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诗的意境清新而淡远,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月皎如烛:山上的月光明亮如烛火,营造出宁静而明亮的夜晚氛围。
  2. 风霜时动竹:风和霜交替出现,使竹子轻轻摇动,暗示着秋天的来临和自然的变幻。
  3. 夜半鸟惊栖:深夜时分,鸟儿受到惊吓而飞起,表现出夜的静谧被打破的瞬间。
  4. 窗间人独宿:窗边的我独自一人,体现孤独感和内心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增强了月光的明亮感。
  • 拟人:竹子被赋予了“动”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灵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感受和对自然的思考,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着孤独、清冷与思考。
  • 竹子: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脆弱。
  • 鸟儿:代表着生命的惊慌与对环境变化的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2. 诗中“山月皎如烛”意在强调什么? A. 月光的温暖
    B. 月光的明亮
    C. 月光的孤独

  3. “夜半鸟惊栖”中的“惊”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安静
    B. 惊恐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韦应物的《同褒子秋斋独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二者皆描绘秋夜的宁静,但韦应物更强调孤独的情感,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和谐之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韦应物研究》

通过以上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唐诗的意境与情感,同时也为学习古诗词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相关查询

卞山楚庙诗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 营涅槃忏还涂作诗并序 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简徐祭酒周尚书并同 游摄山栖霞寺诗并序 入摄山栖霞寺诗并序 入龙丘岩精舍诗 秋日游 应诏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学佛 泰风 鬲字旁的字 水字旁的字 飘风骤雨 申诉无门 养虎自残 色开头的成语 揎拳掳袖 采字旁的字 包含轸的词语有哪些 据理力争 恒性 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剥床及肤 谨养 豸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