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8:00
念奴娇·洞庭春晚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
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
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
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
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
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在洞庭湖的春天傍晚,传闻那是人间的绝世美人。
若是能将瑶池那倾国的娇艳收拾整齐,便可依靠在朱栏的一面。
透过窗户传来的龙香,隔着帘子传来的莺声,想必她的肌肤如雪般洁白。
那月下的美丽姿态,究竟是谁教会她要避开人杰?
酒饮过后,回到寒窗前,想必昨夜的梅花已悄然绽放。
即使赋诗于高唐,我仍在想象,不管孤灯的明灭。
半面难以期盼,多情总是容易感伤,愁绪如星星般闪烁。
那绕梁的音乐声,让我为了她而忘却了三个月的味道。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以豪放词风著称,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辛弃疾通过描写自然美与人间美,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感慨。
《念奴娇·洞庭春晚》是一首描绘春晚美景与人间美丽的词作,辛弃疾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词中对“洞庭”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致,也引发了作者对美人在春晚时分的想象。通过“人间尤物”这一意象,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间美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再者,诗中提及的“月妖真态”,则将女性的美丽与月下的神秘氛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在情感上,诗人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但又流露出一丝无奈与孤独。尤其在“酒罢归对寒窗”中,表现出一种饮酒后的感伤,反映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词以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美与人间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人间尤物”是指什么?
A) 世上绝世的美女
B) 自然景色
C) 名人
答案: A
诗中提及的“瑶池”象征什么?
A) 人间的痛苦
B) 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C) 战争
答案: B
“月妖真态”中“月妖”是用来形容谁?
A) 自然景色
B) 美丽的女子
C) 英雄
答案: B
辛弃疾 vs. 苏轼: 两位词人都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辛弃疾的《念奴娇·洞庭春晚》以柔美的语句表现个人情感,而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通过历史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对往事的沉思。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宋代词人的情感细腻与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