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马泉》

时间: 2025-07-26 11:11:51

诗句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1:11:51

原文展示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唐代〕

绿杨著水草如烟,
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
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
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
恐惊憔悴入新年。


白话文翻译

在绿杨掩映的水边,草如烟雾般弥漫,这里本是胡人的饮马泉。几处吹响的笳声伴随着明亮的月夜,谁又倚剑于白云之上?往常这里的关山之路因寒冷而封闭,而今天,河水却在汉使前分流。不要让行人照镜子梳理鬓发,恐怕会惊扰到憔悴的容颜迎接新年。


注释

字词注释

  • 绿杨:绿色的杨树,常用于描绘春夏景象。
  • 著水:掩映在水边,形容杨树的生长状态。
  • 胡儿:指的是北方的胡人,古代游牧民族。
  • 饮马泉:供马饮水的泉水。
  • 吹笳:吹奏笳声,一种乐器,常在夜间游牧生活中演奏。
  • 倚剑:靠在剑上,形象化地描绘一种闲适的姿态。
  • 关山路:关隘和山路,古代交通的重要通道。
  • 分流:水流分开,诗中暗示了新的变化和希望。
  • 照容鬓:照镜子梳理头发的意思。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胡儿”与“汉使”反映了唐代边疆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饮马泉”是古代边地的著名地名,常出现在诗词中,象征着边疆的辽阔和游牧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公元727年-约公元786年),字德裕,陕西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描写边疆风光和士兵生活而闻名。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战士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创作于唐朝时期,正值民族交融的时代,诗人在边疆地区旅行时,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边疆生活的艰辛,结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是一首极具边塞风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边疆生活,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前两句以“绿杨著水草如烟”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杨树与水草交融,营造出了宁静而生动的意境。这种自然的景象与“胡儿饮马泉”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彰显出边疆的生活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几处吹笳明月夜”引入夜晚的氛围,笳声与明月的组合,传递出一种孤独而又渴望的情感。诗人以“何人倚剑白云天”提问,似乎在思考那些在此处驻足的游子与战士们,表达出对他们的关心与牵挂。

后四句则转向更深层的思考,诗人提到“从来冻合关山路”,既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映射,暗示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最后两句“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时光的流逝紧密相连,流露出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惆怅与不安。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李益作为边塞诗人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杨著水草如烟:描绘出青翠的杨树掩映在水草之中,营造出如烟的朦胧美感。
  2. 旧是胡儿饮马泉:点明此地的历史背景,胡人曾在此地饮马,揭示了边塞的生活现实。
  3. 几处吹笳明月夜:描写在明亮的月夜中,几个地方传来笳声,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气氛。
  4. 何人倚剑白云天:引人思考,谁又在这片白云之下,静静地倚靠着剑,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5. 从来冻合关山路:常年因冰雪封闭的关山,暗示着过去的艰难与孤立。
  6. 今日分流汉使前:今天的河水分流,暗含了新的希望与变化,象征着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7. 莫遣行人照容鬓:劝告行人不要在此照镜子,表达了对行人容颜的关切。
  8. 恐惊憔悴入新年:害怕行人看到自己憔悴的样子,面对新年时的不安与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草如烟”,将草的模糊与轻盈比喻为烟,增添了诗的美感。
  • 对仗:诗中多处出现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如“倚剑”,使意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自然景色与人生命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孤独与希望的深刻思考,传递出对士兵和行人的关心与祝福,以及对新年的期待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杨:象征生机与希望。
  • 笳声:代表边塞的异域风情。
  • 饮马泉:象征边疆的生活场景,连接着历史与现实。
  • 白云:象征自由与梦想。
  • 新年:代表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绿杨著水草如烟”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寂静的夜晚
    B. 生动的自然景象
    C. 兵荒马乱

  2. “莫遣行人照容鬓”中,诗人表达了对行人的什么情感?
    A. 关心与忧虑
    B. 欢迎与祝福
    C. 冷漠与无视

  3. 诗中的“胡儿”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胡人
    C. 藏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景,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理想;两者都流露出对壮丽景色的感慨,但李益更关注个人情感与现实生活。
  • 高适《别董大》:同样以边塞为背景,抒发离别之情,而李益则在边塞的生活与自然景色中寻找情感的寄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边塞诗研究》
  • 《李益诗集解读》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李益及其作品的背景与艺术价值。

相关查询

九日送人 九日 送元侍御还荆南幕府 送上官侍御赴黔中 送韦司直西行(此公深入道门) 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 奉陪韦润州游鹤林寺 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 送侍御史四叔归朝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拨云见日 擅行不顾 龜字旁的字 白绢斜封 采字旁的字 爨桂炊玉 三祇 明白易晓 乛字旁的字 显禄 食字旁的字 凵字底的字 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块的词语有哪些 避诣 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愆滞 捷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