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2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29:10
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
作者:杨万里 〔宋代〕
起来洗面更焚香,
粥罢东窗未肯光。
古语旧傅春夜短,
漏声新觉五更长。
近来事事都无味,
老去波波有底忙。
还忆山居桃李晓,
酴醾为枕睡为乡。
起床后洗脸点香,
吃过粥,东窗外天色还未亮。
古老的谚语说春夜短,
而我却新近觉察到五更的漏声愈发悠长。
最近的事情都感到乏味,
随着年岁渐长,心中总是忙碌。
我还记得山中桃李花开的清晨,
酴醾酒为枕头,梦回故乡。
“古语旧傅春夜短”的“古语”指的是古时的谚语,常用来表达春天的夜晚时间相对较短,而“漏声新觉五更长”则是表达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时间感知的变化。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生于1199年,卒于1280年。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作品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写于二月的一个清晨,诗人早起拜访西庙,反映了他对春日清晨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索。诗中表达了老去后的无奈与对乡愁的怀念。
《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是杨万里的一首佳作,整首诗以清晨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平常而又富有哲思的场景。诗人通过“起来洗面更焚香”的日常行为,渗透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宗教信仰的尊重。接着,诗人通过“粥罢东窗未肯光”表达了早晨的宁静和淡淡的忧虑。古语中提到的“春夜短”与“漏声长”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思考,暗示着人生的短暂。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对生活的感受逐渐转向无味与繁忙,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琐事的无奈与疲惫。最后的“还忆山居桃李晓,酴醾为枕睡为乡”则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出对乡土的深切眷恋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生活的感悟,又有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内心世界。
本诗通过清晨的日常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活琐事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中提到的“古语”是指什么?
A. 对话
B. 谚语
C. 诗句
诗人对生活的感受是:
A. 充实
B. 无味
C. 快乐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权力的渴望
《春晓》(孟浩然)与《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杨万里)都描绘了春天的清晨,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后者则结合了个人情感的思索。两者都展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