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天台独夜》

时间: 2025-07-29 07:12:52

诗句

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

谁知屐齿尽,为破烟苔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7:12:52

原文展示:

天台独夜 徐凝 〔唐代〕 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 谁知屐齿尽,为破烟苔行。

白话文翻译:

在银色的地面上,秋月的光芒洒落,石桥下的溪流在夜晚发出声响。 谁能知道,为了踏破那笼罩在烟雾中的苔藓,鞋底的齿痕已经磨尽。

注释:

  • 银地:形容月光下的地面如同镀银一般。
  • 石梁:石桥。
  • 屐齿:古代木屐底部的齿,此处指鞋底。
  • 烟苔:笼罩在烟雾中的苔藓。

诗词背景:

徐凝是唐代诗人,其生平资料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这首《天台独夜》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在天台上独自观赏秋月,聆听溪声,体验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深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夜的静谧画面。首句“银地秋月色”,用“银地”形容月光下的地面,形象生动,给人以清凉宁静之感。次句“石梁夜溪声”,以动衬静,溪声在夜中更显清幽,增添了诗的意境。后两句“谁知屐齿尽,为破烟苔行”,诗人通过鞋底齿痕的磨尽,表达了自己为了追求这份宁静,不惜踏破烟雾中的苔藓,显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和深沉感慨。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银地”和“秋月色”的结合,营造了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 次句以“石梁”和“夜溪声”相对,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对比,增强了夜晚的宁静感。
  • 后两句通过“屐齿尽”和“破烟苔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为了这份宁静不惜一切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

修辞手法:

  • 比喻:“银地”比喻月光下的地面,形象生动。
  • 对仗:“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体验,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静谧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银地:象征着月光下的清凉和宁静。
  • 石梁:代表着人与自然的连接,是诗人观赏景物的地点。
  • 夜溪声:增添了夜晚的宁静和诗意。
  • 烟苔:象征着自然的原始和神秘,诗人为了追求这份美,不惜踏破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银地”指的是什么? A. 银色的地面 B. 月光下的地面 C. 石桥 D. 溪流

  2. “石梁夜溪声”中的“石梁”是指什么? A. 石桥 B. 石柱 C. 石阶 D. 石碑

  3. 诗中的“屐齿尽”表达了什么? A. 鞋底磨损 B. 行走艰难 C. 追求自然之美 D. 夜晚的宁静

答案: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夜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徐凝的《天台独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夜的自然景色,但徐凝的诗更加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宁静和和谐。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徐凝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歌的深入分析和鉴赏。

相关查询

下塘 喜乡友来 西湖杂兴二首 西湖杂兴二首 西湖暮归 西湖二首 西湖春雪 吴山绝句 毋自欺斋夜宴 无锡县春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走之旁的字 包含蔗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柬的词语有哪些 舌字旁的字 算盘脑袋 彐字旁的字 廾字旁的字 匹夫小谅 浅直 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糸字旁的字 百思不得其解 家衍人给 假设 杨檖 黝瘦 寿坎 言谈林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