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6:52
晚泊牛渚
作者: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傍晚时分,芦苇随风摇曳,秋天的江面上闪现出鱼鳞般的波光。残余的晚霞忽然变换了颜色,天空中的野雁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戍楼的鼓声已然消失,渔家的灯火在夜幕中亮起。此时无人吟咏历史,我独自一人在月光下漫步。
本诗虽不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无人能咏史”可引申为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淡漠,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思考。刘禹锡常在诗中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政治家。其诗风清新,内容多样,兼具政治和个人情感。经历了贬谪、仕途坎坷,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诗人因政治原因被贬,身处江边,秋天的自然景色引发了他对人生与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孤独的情怀和对历史的淡淡叹息。
《晚泊牛渚》通过描绘秋江的晚景,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开头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芦苇随风而动,江面波光闪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残霞的变化与游雁的鸣叫,带来了时间流逝的感觉,似乎在提醒诗人生命的短暂与离别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提到戍鼓声的消失与渔家灯火的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诗人在这片寂静中对生活的思考。戍鼓声的断绝意味着安全感的缺失,而渔家灯火则代表着温暖和人间的生活气息。在这宁静的时刻,诗人感到周围的孤独,最终引向“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的感慨。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生命、历史和孤独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深邃与细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感慨,反映了孤独的心境与对历史的思考。诗人在自然的宁静中,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往事的沉思,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芦苇晚风起”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游雁有馀声”中的“游雁”指的是什么?
A. 离开的游子
B. 南飞的野雁
C. 旅行的鸥鸟
D. 归来的候鸟
诗人夜晚独自一人在做什么?
A. 漫步
B. 钓鱼
C. 写诗
D. 赏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