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8:01
小别又三月,乡心惨不舒。
可怜五十日,才得一封书。
丧乱思同气,艰难况索居。
烽烟方未已,生理复何如。
小别已经三个月了,思乡之情愈发难以舒展。
可怜这五十天来,才收到一封信。
在战乱中思念同胞,艰难的生活更增添孤独。
烽火尚未熄灭,生活又将如何呢?
“烽烟”一词常用于指代战争和动乱。历史上,烽火台是古代传递战争消息的设施,烽烟代表着国家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
李谟,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乱世的忧虑。
该诗作于李谟身处战乱中,因战乱而与家乡分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艰辛的感慨。诗中传达的情感深刻,反映了动荡时代人们的普遍心声。
《得汤臣弟书》通过简练的四句诗,展现了李谟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诗的开头便以“小别又三月”引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三个月的分别让他的乡愁愈发沉重,而五十天只收到一封信,更让这种愁苦加剧。
第二句“可怜五十日”,不仅传达了对信件稀少的无奈,也暗示了在乱世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脆弱。接下来的“丧乱思同气”,深刻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影响,思念同胞的痛苦交织着艰难的生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血脉相连。
最后一句“烽烟方未已,生理复何如”,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突显了生存的艰辛与不确定性。整体而言,诗中蕴含着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李谟用通俗的语言道出了时代的悲剧,使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集中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乱的无奈和对未来生活的忧虑,深刻反映了历史动荡时期人们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诗中提到“乡心惨不舒”,这是指什么?
“烽烟方未已”意味着什么?
李谟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