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0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04:33
夜泊长寿桥
李宗 〔明代〕
寥落难禁客里情,
隔溪渔火照深更。
僧归古寺钟初动,
人在孤舟月自明。
野径雪晴梅有信,
海天霜冷雁无声。
蓉城咫尺家园近,
且对蓬窗酒漫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寂寞的夜晚停泊在长寿桥时的情感,虽然身在客居之地,内心却难以抑制对家乡的思念。隔着小溪,渔火照亮了深夜,渔民的生活散发着宁静的气息。寺庙中的僧人归来,钟声刚刚响起,显得尤为清晰。此时,诗人在孤舟上,只能依靠月光照亮自己,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明显。接着,描绘了雪后晴天的野径,梅花在此时显得格外珍贵。海天之间,寒霜使大雁无声飞过。虽然家乡蓉城近在咫尺,诗人却只能对着窗前的酒杯,慢慢倾倒,感受那份孤独与惆怅。
作者介绍:李宗,明代诗人,字叔华,号逸云,世称“李逸云”。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旅居他乡时,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感受。明代社会动荡,诗人的游历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
《夜泊长寿桥》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乡情绪的诗作。诗人在夜晚的长寿桥停泊,四周的景色映衬出他内心的孤寂。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氛围,渔火的微弱光亮和远处古寺的钟声,形成了一个极为静谧而又孤独的场景。这里,渔火不仅照亮了周围,也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令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与世隔绝的孤独感。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梅有信”和“雁无声”的对比,表现出春天的希望与寒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情感。
最后的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窗外的家园,虽近在咫尺,却因身处异乡而显得遥不可及。酒在这里成为了诗人慰藉自己的方式,但也加重了他内心的惆怅。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在异乡时对故土的深刻思念,折射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思乡的主题展开,表现了人在异乡时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生活的无奈。
诗词测试:
诗中“渔火”代表什么?
“蓉城咫尺”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宗的《夜泊长寿桥》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展现了诗人在夜晚深切的思念之情,但李宗的作品更多地强调了孤独的情感,而杜甫则更注重家庭亲情的表达。两者虽风格不同,却都在夜色中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