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3:12
九日舟经清远峡登高有作 其二
屈大均
登高未后故林期,
霜露频当悽怆时。
鸿雁自知南向早,
梅花谁道北开迟。
无情潮汐惟中宿,
有恨云山是九疑。
断绝禺阳双帝子,
吹残阮隃更无枝。
在登高尚未结束之前,旧日的林木依然如故,
霜露频繁地侵袭着我,令人感到悲凉的时节。
鸿雁自然知道南飞的时机已早,
梅花却无人知晓为什么在北方开得迟缓。
无情的潮汐只能在水中栖息,
满怀怨恨的云山就是九疑山。
再无双帝子与我相伴,
只剩下吹散的阮隃,没有了枝条。
作者介绍:屈大均(1560-1640),明代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九月重阳节,作者在清远峡的高处,面对秋天的变化,抒发对时光流逝和自然变迁的感慨,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深刻的情感。
这首诗以“登高”为起点,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惆怅。开篇以“登高未后故林期”,引出对往日景象的怀念,结合“霜露频当悽怆时”,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中提到的鸿雁与梅花,分别象征着迁徙与坚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节奏和自然规律的思考。
接下来的“无情潮汐惟中宿”,通过潮汐的无情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而“有恨云山是九疑”则进一步提升了情感的深度,九疑山的孤寂恰似诗人此刻的心境。最后两句“断绝禺阳双帝子,吹残阮隃更无枝”则以音乐与友谊的破裂结束,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当前孤独的感叹。
整首诗情感层次丰富,意象鲜明,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哲思与对人生的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时间流逝的感悟,及其带来的孤独与失落,最后通过对友谊的追忆,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哪种动物自知南向早?
诗人对梅花的态度是?
“无情潮汐惟中宿”中的“无情”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