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1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16:26
蓦山溪
凤凰山下,东畔青苔院。
记得当初个,与玉人幽欢小宴。
黄昏风雨,人散不归家,
帘旌卷。灯火颤。
惊拥娇羞面。
别来憔悴,偏我愁无限。
歌酒情都减,也不独朱颜改变。
如今桃李,湖上泛舟时,
青天晚。青山远。
愿见无由见。
在凤凰山脚下,东边有一处青苔覆盖的小院。
我记得当初和她一起在这里幽欢小宴的情景。
黄昏时分,风雨交加,人们纷纷不归家,
帘子卷起,灯火摇曳。
我惊慌地拥住她娇羞的面庞。
自从分别以来,我愈发憔悴,愁苦无尽。
歌声和酒意都减退,而她的容颜也不再如昔日那般美丽。
如今在桃李盛开的季节,
我在湖上泛舟时,
只见青天暮色,青山远望。
但我却无缘再见她。
作者介绍:晁补之,字叔华,号宰相山人,宋代著名词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词风常常表现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作者对昔日情感的追忆,反映了他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思念,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愁苦。正值宋代,社会动荡,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在诗中得以体现。
《蓦山溪》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诗的开头以“凤凰山下,东畔青苔院”引出场景,清新而自然,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回忆与爱人共度的欢乐时光,表现出深厚的情感。这种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在描绘黄昏的景象时,诗人通过“帘旌卷”和“灯火颤”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寂寞,似乎在诉说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诗中“别来憔悴,偏我愁无限”流露出诗人对爱人深切的思念和自己情感的焦虑,令人动容。最后,诗人以“愿见无由见”结束,表达了对再会无望的无奈,深刻而令人唏嘘。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诗意,凤凰山的美丽、青苔院的宁静、黄昏的雨风都为情感的表达增添了层次,使得整首词在情感的深度与艺术的表现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美好的追忆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凤凰山”象征什么?
A. 美好与希望
B. 孤独与失落
C. 时间的流逝
诗人对“娇羞面”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爱护与赞美
B. 疲惫与无奈
C. 恨意与不满
诗的最后一句“愿见无由见”是什么意思?
A. 希望再见
B. 再见无望
C. 不想再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