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43
要识披图际,还同枉驾时。
未应成否论,汉德有兴衰。
要想了解这幅画的境界,还得亲自到这里游览一番。对于是否应当讨论成败,汉朝的德行本来就有兴衰变化。
“汉德有兴衰”提及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盛衰变化常被后人用来比喻事物的变化。诗中通过提及汉朝,使人联想到历史的长河和人类命运的无常。
作者介绍:李曾伯(约1070-1130年),字子昂,号青山,南宋时期诗人、词人,曾任职于官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用比喻,擅长描绘山水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李曾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迁、国事多艰,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华明堂》是李曾伯的一首短诗,显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思索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直入主题,通过“要识披图际”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渴望,暗示了对历史画卷的探索。接着,诗人提出了成败的议题,反映出他对历史兴衰的深刻理解。汉朝作为历史的标志,象征着光辉与阴暗,诗人通过简单的句式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历史无常的深思。
整首诗意蕴深厚,语言简练,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自然与人生的深思。诗中虽说成败难以论定,但通过“汉德”的提及,强调了历史的教训与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强调了对美的追求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汉德”是指哪个朝代的德行?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D. 明朝
诗人认为要真正理解画境,应该如何做?
A. 读书
B. 亲自游览
C. 听别人讲
D. 看照片
诗中提到的“未应成否论”是什么意思?
A. 讨论事情的对错
B. 不必讨论成败
C. 应该讨论历史
D. 讨论美与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曾伯的《华明堂》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两者都关注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感受,但李曾伯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动荡对个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