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4:35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里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
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
独行备艰难,孰辞干鼎镬。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理道须任贤,安人在求瘼。
故交负奇才,逸气包谏谔。
隐轸经济策,纵横建安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淇水徒自深,浮云不堪托。
吾谋适可用,天道岂辽廓。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自从离开京城,我的心情就变得萧索。
十年来我只守着书本的篇章,万里之外仍感到孤寂。
北上到达蓟门,眼前却是茫茫的沙漠。
倚剑面对风尘,我不禁感慨地思念卫青与霍去病。
我拂袖离开燕赵,策马而行却感到无比失落。
长路漫漫,沧洲的路途遥远;日落时分,邯郸的郭城愈显孤独。
在酒肆中偶尔停留,渔泽也常常停泊。
我独自一人行走,艰难重重,谁又能辞去艰辛的磨难呢?
皇上的情怀念古,然而时俗却如此浮薄。
治理国家必须任用贤才,安定民生才是根本。
老朋友中有奇才,才华横溢,气度非凡。
我暗中思索经济大计,纵横捭阖像建安时期的文人。
才华与理想瞬间闪现,但风流云散没有长久的承诺。
四处漂泊,身心疲惫,言语却难以畅快。
向东驰骋至贝丘,回头却顾念弥虢的风景。
淇水再深也只能徒然,浮云也无法寄托我的理想。
我的谋略适合用在何处,天道又怎能如此辽阔?
不然就去买山田,过上自己耕作的生活。
王昌龄(698年-765年),字少伯,号少陵,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京兆长安,因其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而备受赞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离开京城后,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中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游子心态。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表现了王昌龄在游子生涯中的孤独与失落。诗的开头,作者通过“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直接抒发了离别后的孤寂之感,接着以十年的守书生活,反映出其对理想与现实的思索。
在描绘北上登蓟门时,诗人以“茫茫见沙漠”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倚剑对风尘的慨然思考则是对英雄豪情的追忆,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共鸣。诗中提及的“卫霍”,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向往,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激荡与渴望。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自身处境的自省,表达了对时俗浮薄的失望与对真才实学的渴求。“独行备艰难,孰辞干鼎镬”,表现出对生活艰辛的感慨,而“吾谋适可用,天道岂辽廓”则反映出一种对未来的思考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王昌龄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整首诗围绕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通过对历史的回忆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中提到的“卫霍”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诗人
B. 汉朝名将
C. 唐代诗人
诗人对现状的态度是?
A. 满足
B. 无奈与失落
C. 幸福
“淇水徒自深”中的“淇水”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的困境
B. 理想的渺茫
C. 友情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