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4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49:30
红炉厄夏景,团扇悲秋凉。
来鸿已遵渚,去燕亦辞梁。
冰蚕怀冻薮,火鼠安炎乡。
曲士漫谈道,夏虫岂知霜。
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
在红炉上煮水,厄夏的景象令人忧伤,团扇摇动,感到秋天的寒凉。
来鸿已经飞过水边,去燕也告别了梁上。
冰蚕在寒冷的地方怀着忧虑,火鼠却安然在温暖的乡土中栖息。
那些曲士随意谈论着道理,夏天的虫子怎能理解霜降的意义?
万物变化何时才能停止,叹息这条漫长的路。
诗中提到的“冰蚕”和“火鼠”分别象征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反映出不同的状态和心态。曲士漫谈道理,指的是那些空谈而不切实际的士人,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上空谈的无奈与失望。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富有哲理,常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迁之际,诗人对自然的变化和人间的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苏辙的《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变化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夏秋交替之际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四季变化的敏锐感受与深刻的反思。开头两句“红炉厄夏景,团扇悲秋凉”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季节交替的氛围中,热烈的夏季与渐渐凉爽的秋季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对炎热的厌倦,也有对初秋的惆怅。
接下来的“来鸿已遵渚,去燕亦辞梁”,则通过动物的迁徙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变迁,鸿雁与燕子的形象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引发了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冰蚕与火鼠的不同生存状态,暗示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命运与选择。
最后两句“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对变化的无奈与对生命长河的叹息,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慨。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工整、对称,更在内容上深邃、丰富,展现了苏辙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厚的思想深度。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慨,表现出对生命和季节交替的哲理思考。
诗中“红炉”象征什么?
“来鸿已遵渚”中的“来鸿”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夏虫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