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征回途中二绝》

时间: 2025-05-07 09:19:12

诗句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19:12

原文展示: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白话文翻译:

在青铜峡里的韦州路上,十个去从军的人中有九个回不来。战死者的白骨堆积如沙,而沙子又像雪一样白。将军啊,不要再登上望乡台了,因为那里只会让你更加思念家乡。

注释:

  • 青铜峡: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 韦州路:古代道路名,连接青铜峡与韦州(今宁夏同心县)。
  • 十去从军九不回:形容从军者死亡率高,多数无法生还。
  • 白骨似沙沙似雪:比喻战死者的白骨堆积如沙,沙子又像雪一样白,形容战场惨烈。
  • 望乡台:古代建筑,供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此诗反映了宋代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命运的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西征回途中,目睹战场惨状,感慨士兵命运而作。诗中通过对战场白骨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首句“青铜峡里韦州路”,点明了地点,为后文的惨烈景象做了铺垫。次句“十去从军九不回”,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从军者的死亡率,令人触目惊心。后两句“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通过比喻和劝诫,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惨烈和对士兵的同情。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反映战争悲剧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铜峡里韦州路”:点明地点,为后文的惨烈景象做铺垫。
  • “十去从军九不回”: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从军者的死亡率,令人触目惊心。
  • “白骨似沙沙似雪”: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景象。
  • “将军休上望乡台”:劝诫将军不要登上望乡台,因为那里只会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暗示战争的无情和士兵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白骨似沙沙似雪”,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景象。
  • 夸张:“十去从军九不回”,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从军者的死亡率。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惨状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呼吁人们反思战争的意义和代价。

意象分析:

  • 白骨:象征战死者的遗骸,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 沙、雪: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景象,同时也象征了士兵命运的无奈和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去从军九不回”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2. “白骨似沙沙似雪”中的“沙”和“雪”分别象征什么? A. 沙象征战场的惨烈,雪象征士兵命运的无奈。 B. 沙象征士兵的命运,雪象征战场的惨烈。 C. 沙和雪都象征战场的惨烈。 D. 沙和雪都象征士兵命运的无奈。
  3. 诗的最后一句“将军休上望乡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将军的敬仰 B. 对士兵的同情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的同情。
  • 王昌龄《出塞》:描绘了边塞士兵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张舜民《西征回途中二绝》与杜甫《兵车行》:两者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张诗更侧重于对士兵命运的同情,而杜诗则更多地批判了战争的非理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杜甫全集》:收录了杜甫的《兵车行》等相关作品,可供对比阅读。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太史公自序 酬故人陈乂都 赠玛瑙山禅者(一作赠玛瑙禅师归京) 李侍御上虞别业 漳州于使君罢郡如之任漳南去上国二十四州… 雪中寄殷道士 叙雪寄喻凫(一作杜荀鹤) 赠中岩王处士 路支使小池 送剡县陈永秩满归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垂裕后昆 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昆仍 低品 大字旁的字 麥字旁的字 郑振瑶 字眼 一饱眼福 龙字旁的字 一日三覆 装门面 化纤 齊字旁的字 形不吊影 斗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