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1:4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1:45:09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习公留下的椅子,高高地位于白云的边际。
樵夫对此毫不在意,只有山中的僧人懂得欣赏。
人们以为这是好事,携手来此一探究竟。
竹子上的露水在闲静的夜晚滴落,松树间的清风在白天吹动。
一直以来我就抱着微薄的志向,更何况我还感受到前人的教诲。
在这里没有奇特的谋略,世人又能如何看待呢?
“习公”指的是历史上知名的隐士,寓意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山僧”和“樵子”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齿坐呈山南诸隐》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古诗,孟浩然通过描写习公的遗坐,表达了对高洁志向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敏感。诗中,习公的遗坐高高在上,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樵夫的无知与山僧的欣赏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对隐逸者的理解与尊重。接着,诗人用竹露和松风的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宁静之美的赞美。最后,诗人反思自己的微薄志向,及对前人教诲的感悟,强调在这片宁静中,虽无奇策,但仍有内心的追求与感悟。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自然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意象、拟人等手法,比如“竹露”、“松风”通过拟人化的描写,使自然生动而富有情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在对比中,表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强调内心的追求和对前人教诲的感悟。
诗词测试:
习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诗人如何看待世俗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