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5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52:59
汉寿城春望
作者:刘禹锡 〔唐代〕
汉寿城边野草春,
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
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
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
此地还成要路津。
汉寿城边春天的野草生长,
对着荒废的祠堂和古墓,荆棘丛生。
田间的牧童正在烧草给狗,
路上的行人则在观望那石雕的麒麟。
华表在空中遭遇雷霆,
碑文刚刚显露却被满天的尘土覆盖。
不知道什么时候东边的海岛会变迁,
这里还会再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刘禹锡,字子云,号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政治家。刘禹锡出身于官宦家庭,曾任多地官职,因政治原因屡遭贬谪。其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清新之声,尤其以讽刺诗闻名。其作品常涉及历史、社会及自然等方面,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寿城春望》作于唐代,反映了刘禹锡在汉寿城的所见所感。此时正值春天,诗人以春草、荒祠等意象,表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寄托对未来的思考。
《汉寿城春望》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时空交错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开篇以“汉寿城边野草春”入手,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荒凉的对比,野草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而“荒祠古墓”则暗示着历史的遗忘与沧桑。接着,诗人通过“田中牧竖烧刍狗”的细节描绘乡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生动的农村场景。
随后,诗人提到的“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则是对历史的沉思,华表和碑文作为历史的象征,经历了雷霆和尘埃的侵袭,暗示着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结尾的“此地还成要路津”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时局变化的无奈与期待,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索与人世无常的感悟,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社会生活的反映,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社会变迁的思考,表现了对生命与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中“汉寿城边野草春”表达了什么季节的特点?
“荒祠古墓对荆榛”中的“荆榛”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华表”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