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9:56
十月梅花书赠
作者:卢僎(唐代)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
年年十月梅花发。
上苑今应雪作花,
宁知此地花为雪。
自从迁播落黔巴,
三见江上开新花。
故园风花虚洛汭,
穷峡凝云度岁华。
花情纵似河阳好,
客心倍伤边候早。
春候飒惊楼上梅,
霜威未落江潭草。
江水侵天去不还,
楼花覆帘空坐攀。
一向花前看白发,
几回梦里忆红颜。
红颜白发云泥改,
何异桑田移碧海。
却想华年故国时,
唯馀一片空心在。
空心吊影向谁陈,
云台仙阁旧游人。
傥知巴树连冬发,
应怜南国气长春。
你看不见巴乡的气候与华地的不同,
年年十月梅花盛开。
上苑的花现在应该是雪了,
怎么能知道这里的花是雪呢?
自从迁居到黔巴,
我三次在江边看到新花开放。
故乡的风花在洛汭显得虚幻,
穷峡的云层凝聚着岁月的华彩。
花情虽似河阳的好,
旅人的心却更加伤感,因边疆的候鸟早归。
春风轻拂惊醒楼上的梅花,
霜威未消江潭的草木。
江水侵入天空再也无法回头,
楼上的花影笼罩着帘子,我空坐攀扶。
我常在花前看着白发,
多少次梦里忆起红颜。
红颜白发如云泥变迁,
何异于桑田变成碧海。
却想起华年故国的时光,
唯剩一片空心在。
空心的情怀对谁诉说,
云台仙阁的旧游人。
如果知道巴树在冬天仍然发芽,
应当怜惜南国的气候如春。
作者介绍
卢僎,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其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深刻。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迁居后,怀念故乡的情感交织在对梅花的描写中,表现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十月梅花书赠》是卢僎的一首精美诗作,通过梅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叹。诗中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巴乡与华地的气候,设定了诗的情境,梅花在十月盛开的景象仿佛在昭示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而后,诗人对梅花的描写,既是对自然的感悟,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反映。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逐渐将视线转向了故乡的风花和江边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怀旧与惆怅。诗中“春候飒惊楼上梅”一句,更是将春天的气息与梅花的姿态相结合,传递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情感。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白发”的感慨,生命的流逝在此刻显得格外沉重。
整首诗在情感上极为细腻,既有对梅花的赞美,也有对时光的无奈。尤其是最后几句,通过对比故国的华年与当下的孤独,深化了主题,使整首诗充满了哲思与诗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梅花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过往的追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巴乡”指的是哪里?
A. 四川
B. 湖北
C. 河南
D. 湖南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怀念与惆怅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描绘梅花的美丽与坚韧,但更侧重于梅花在艰苦环境中绽放的精神,与卢僎的怀旧与感慨形成鲜明对比。卢僎的诗更为个人化,情感更加细腻,反映了诗人在迁移过程中对故乡和岁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