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2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27:22
过骆山人野居小池(骆生弃官居此二十馀年)
白居易
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
红芳照水荷,白颈观鱼鸟。
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
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
门前车马路,奔走无昏晓。
名利驱人心,贤愚同扰扰。
善哉骆处士,安置身心了。
何乃独多君,丘园居者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骆生在山野居住的情景。四周是用茅草覆盖的亭子,泉水滋润着方丈的池塘。池中红色的花朵映照着水面,白色的鸟儿在观赏鱼群。拳头大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微波荡漾,烟雾缭绕。只问你是否有意享受这美景,不要在乎池塘的大小。门外的车马喧嚣,昼夜不停。名利驱使着人心,聪明人和愚笨人都在烦扰之中。可喜的是骆处士,他安然自得,身心自在。为何像他这样的人却少之又少,愿意在丘园中隐居的人更是稀少。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他的诗作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社会、爱情和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批判。骆生弃官隐居,正好与白居易的思想相契合,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赞美。
白居易在《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隐士骆生安逸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的开头,作者通过“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描绘出一个与世隔绝、自然幽静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接着,诗人用“红芳照水荷,白颈观鱼鸟”的生动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这里的“红芳”和“白颈”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接下来的段落,诗人通过“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幽静与深邃,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珍视。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名利的反思显得格外深刻,“名利驱人心,贤愚同扰扰”,揭示了社会的纷扰与人心的浮躁。通过对比,骆生的宁静显得更加珍贵,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与对世俗繁华的厌倦。
整首诗不仅突出自然的美,还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通过对骆生的描写,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引导读者思考在繁忙喧嚣中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世俗生活的喧嚣,表达了对自然、内心平和的向往,以及对追逐名利的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拳石苔苍翠”描绘的是哪个意象?
A. 自然的宁静
B. 名利的追逐
C. 心灵的烦扰
作者对白居易的态度是什么?
A. 赞美
B. 批判
C. 冷漠
诗中的“但问有意无”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追求名利
B. 内心的平和
C. 对隐居生活的否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的解析和赏析,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这首诗以及其蕴含的哲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