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28:56
蛮子朝,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巂州道路遥。
入界先经蜀川过,蜀将收功先表贺。
臣闻云南六诏蛮,东连牂牁西连蕃。
六诏星居初琐碎,合为一诏渐强大。
开元皇帝虽圣神,唯蛮倔强不来宾。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
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谁知今日慕华风,不劳一人蛮自通。
诚由陛下休明德,亦赖微臣诱谕功。
德宗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蛮子。
蛮子导从者谁何,摩挲俗羽双隈伽。
清平官持赤藤杖,大将军系金呿嗟。
异牟寻男寻阁劝,特敕召对延英殿。
上心贵在怀远蛮,引临玉座近天颜。
冕旒不垂亲劳俫.赐衣赐食移时对。
移时对,不可得,大臣相看有羡色。
可怜宰相拖紫佩金章,朝日唯闻对一刻。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28:56
蛮子朝-刺将骄而相备位也
白居易 〔唐代〕
蛮子朝,泛皮船兮渡绳桥,
来自巂州道路遥。
入界先经蜀川过,
蜀将收功先表贺。
臣闻云南六诏蛮,
东连牂牁西连蕃。
六诏星居初琐碎,
合为一诏渐强大。
开元皇帝虽圣神,
唯蛮倔强不来宾。
鲜于仲通六万卒,
征蛮一阵全军没。
至今西洱河岸边,
箭孔刀痕满枯骨。
谁知今日慕华风,
不劳一人蛮自通。
诚由陛下休明德,
亦赖微臣诱谕功。
德宗省表知如此,
笑令中使迎蛮子。
蛮子导从者谁何,
摩挲俗羽双隈伽。
清平官持赤藤杖,
大将军系金呿嗟。
异牟寻男寻阁劝,
特敕召对延英殿。
上心贵在怀远蛮,
引临玉座近天颜。
冕旒不垂亲劳俫赐衣赐食移时对。
移时对,不可得,
大臣相看有羡色。
可怜宰相拖紫佩金章,
朝日唯闻对一刻。
这首诗描述了蛮族使者来到长安的情景。他们乘坐皮船,跨过绳桥,从遥远的巂州而来。进入中原之前,必须经过蜀川,蜀将为了迎接他们而提前庆贺。诗人提到云南的六个蛮族,东接牂牁,西靠蕃地,原本分散的六个蛮族在渐渐强大。尽管开元皇帝是圣明的,但蛮族依旧顽固不肯归顺。鲜于仲通带着六万士兵征伐蛮族,结果全军覆没,至今在西洱河岸仍能见到箭孔刀痕和枯骨。
如今,蛮族自然向往中原的文化,不再需要武力征服。这得益于皇上的明德和微臣的劝说。德宗皇帝得知后,笑着派中使迎接蛮族。蛮族的来者各自携带着他们的风俗,清平官手持赤藤杖,大将军则佩戴金冠。异牟寻男等人被特意召进延英殿。皇上心中希望能够怀远蛮,引导他们走近自己,冕旒不垂,亲自赐衣食,但时机却未能达成,朝中大臣们相视而羡慕。可怜宰相拖着紫佩金章,早朝时只听见他对话一刻。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对民生的关怀而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朝中期,背景是唐朝在面对边疆蛮族问题时的外交策略,表现了诗人对和谐与和平的渴望。
《蛮子朝》通过描绘蛮族使者的到来,反映了唐代对边疆民族的态度变化。诗中展现了蛮族从过去的顽固抵抗到如今自愿朝贡的转变,象征着唐朝盛世的国力与对外政策的成功。白居易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不同角色的心态与反应,清平官和大将军的形象鲜明,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诗中提到的战争历史与鲜于仲通的惨败,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和谐局面的渴望。白居易对“明德”的推崇,显示了他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在诗的最后,宰相与大臣们的羡慕与无奈,巧妙地揭示了权力与地位的微妙关系,赋予了作品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和平与和谐的渴望,反映了唐代外交政策的成功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将领是谁?
A. 鲜于仲通
B. 李白
C. 杜甫
蛮族使者从哪里来?
A. 川州
B. 巂州
C. 云南
诗中提到“箭孔刀痕”是指什么?
A. 和平
B. 战争的结果
C. 文化交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