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8:34
吾方卖剑日,汝正抱孙归。
昭代无官守,平生近钓矶。
青山上野艇,白水到林扉。
晒枣日犹烈,鸣枝风已威。
荒陂民事少,迂径客行稀。
伤雨蝉知默,违霜雁见几。
卜居南县早,收课北庄微。
行李牧儿识,生涯田叟讥。
烝尝了岁事,簦屩息尘机。
反舍从争席,行衢莫振衣。
潜逃多落莫,放浪少歔欷。
文字陪吾老,功名许汝非。
我正在卖剑的日子,你却正抱着孙子回家。
在昭代的时候没有官职可做,平生只是在钓鱼的地方逗留。
青山上有野船,白水流到林间的门口。
晒枣的日子仍旧炎热,树上发出风声已十分威猛。
荒凉的地方百姓事务少,曲折的小路客人行走稀少。
受伤的雨中蝉儿默默无声,远行的雁阵在霜中见到几只。
早早地选择定居在南县,收获课程在北庄微薄。
行李与牧童皆相识,生活的田间耕者却被讥讽。
经历了岁月的事,竹笠与草鞋暂时放下尘世的纷扰。
反而在争夺席位时,从行人道上不必振衣。
潜逃的人多而落魄,放浪的人却少有悲叹。
文字陪伴我到老,功名是否也应该属于你呢?
晁补之(约1050年-1120年),字廷秀,号漏窗,江苏常州人,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风格独特著称,擅长表现田园生活和隐士情怀。
《北山道中示公为》创作于作者隐居期间,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体现出一种渴望归隐的情感。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乡村生活,展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安适。
这首诗作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在社会与家庭责任之间的挣扎。在诗中,晁补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传达出一种对清静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开头两句以“卖剑”和“抱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活的不同选择与境遇。接下来的描写中,青山、白水、野艇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恬静的田园画面,暗示出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荒陂民事少,迂径客行稀”,描绘了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对喧嚣的逃避与对宁静的追求。同时,诗人以“伤雨蝉知默,违霜雁见几”来表达对自然界生物的关注,显示出他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情感。结尾“文字陪吾老,功名许汝非”则是诗人对自身成就的反思,告诫他人追求功名利禄或许并不是人生的真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吾方卖剑日,汝正抱孙归。
表达了诗人正处于卖剑的生活状态,而朋友正在归家,暗示出对生活的反思。
昭代无官守,平生近钓矶。
提到古代没有官职可守,表明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回避,倾向于钓鱼的闲适生活。
青山上野艇,白水到林扉。
描绘了自然的美景,青山与溪水交融,象征着宁静的乡村生活。
晒枣日犹烈,鸣枝风已威。
表现出夏日的炎热和自然界的活力,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荒陂民事少,迂径客行稀。
描述了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反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伤雨蝉知默,违霜雁见几。
蝉在雨中沉默,雁在霜中出现,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化与生灵的无奈。
卜居南县早,收课北庄微。
提到早早选择了定居的地方,生活简单而微薄。
行李牧儿识,生涯田叟讥。
生活简单,行人和牧童相识,暗示出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
烝尝了岁事,簦屩息尘机。
经过岁月的洗礼,诗人终于选择放下尘世的纷扰。
反舍从争席,行衢莫振衣。
反而在争夺席位时,行走在街道上不必在意衣服的整洁。
潜逃多落莫,放浪少歔欷。
逃避世俗的人多,而放浪形骸的人却少有忧愁。
文字陪吾老,功名许汝非。
文字伴随诗人到老,功名或许并不适合他人。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厌倦。通过描绘田园景色与人生哲学,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漠。
青山与白水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代表隐士的理想生活,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与对喧嚣生活的远离。
诗人晁补之的字是什么?
A. 宏图
B. 征途
C. 廷秀
D. 逸才
“吾方卖剑日”中的“剑”象征什么?
A. 战斗
B. 生活的选择
C. 朋友
D. 财富
“青山上野艇”中“野艇”指的是什么?
A. 船
B. 野花
C. 野兽
D. 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