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辽阳使还军》

时间: 2025-07-27 19:18:02

诗句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

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

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

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

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9:18:02

原文展示

送辽阳使还军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
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
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
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
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

白话文翻译

征战的人唱着歌走向北方,前往辽阳城。
二月的戎马已经停息,边疆的草木慢慢长起来。
青山在边塞的尽头,广阔的土地延伸到云霄。
昔日匈奴与汉朝交战,听闻很多汉兵被杀。
我一生的报国之愤,日夜都在拉响角弓。
希望你在万里之外的征途上,别让敌人受到惊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征人:指征战的士兵或将领。
  • 戎马:指军事活动中的马匹和士兵。
  • 悠悠:形容草木茂盛生长的样子。
  •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与汉朝交战。
  • 虏尘:敌人和战乱的迹象。

典故解析

  • 匈奴:历史上匈奴与汉朝的战斗,是中原与北方民族关系的缩影。
  • 角弓鸣: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的热忱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擅长边塞诗,作品多表现战争、边塞生活及士人情怀。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描绘了许多壮丽的边疆风光。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朝盛世,正值国家强盛,边疆却依然需要防备北方的匈奴。诗人通过描绘士兵的征途,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与对边疆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送辽阳使还军》是一首充满豪情和忧国情怀的边塞诗,展现了李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全诗以“征人歌且行”开头,既描绘了士兵出征的情景,也暗含了对战争生活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二月时节,草木生长,暗示着战事的暂时平息,但诗中青山出塞、代地入云的描绘,伴随着历史的回顾,令人感受到边疆的辽阔与不安。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一句,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士人的愤懑。诗人在此处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呼唤士人们的责任与使命感。最后一句“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则寄托了对友人的嘱托,也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忧虑与期盼,既希望士兵能为国出征,又希望他们的征途能平安无事。

总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征人歌且行:征战士兵一边歌唱,一边行进,表现出乐观的士气。
  2. 北上辽阳城:士兵们向北方的辽阳城进发,指向边疆的战斗。
  3. 二月戎马息:春天来了,战争暂时停息,带来了一丝和平的气息。
  4. 悠悠边草生:边疆的草木茂盛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5. 青山出塞断:青山在边塞的尽头,突显出自然的壮丽。
  6. 代地入云平:代地的广阔平坦,描绘了辽阔的边疆景象。
  7. 昔者匈奴战:回顾历史,匈奴与汉朝的战争。
  8. 多闻杀汉兵:汉兵在战争中屡遭杀戮,表露出历史的悲惨。
  9. 平生报国愤:诗人一生都心怀对国家的愤慨。
  10. 日夜角弓鸣:夜以继日地拉响弓箭,象征着时刻准备为国而战。
  11. 勉君万里去:希望朋友在远行时要努力。
  12. 勿使虏尘惊:不要让敌人受到惊扰,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期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传达士兵的心情与国家的命运。
  • 夸张:如“日夜角弓鸣”,强调了诗人对战斗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士兵的鼓励,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壮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人:象征着为国而战的士兵,体现出责任与担当。
  • 北上:象征着向往边疆,反映出边境的危险与挑战。
  • 青山、边草:自然的描绘,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匈奴:历史的象征,警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教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匈奴”是指哪一民族? A. 汉族
    B. 北方游牧民族
    C. 满族

  2. 诗中“二月戎马息”表达了什么意境? A. 战争结束
    B. 春天的来临
    C. 草木生长

  3. “勿使虏尘惊”中的“虏”指的是? A. 汉兵
    B. 匈奴
    C. 士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
  • 高适的《燕歌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及士人的豪情。

诗词对比
李益的《送辽阳使还军》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壮丽的边疆景象,但李益更加侧重于士兵的情感与历史的回顾,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两者在主题与情感上相辅相成,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边塞诗研究》

相关查询

归雁 颂古 颂古 颂古 颂古 颂古 颂古 颂古 颂古 颂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听凭 采字旁的字 鬯字旁的字 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系爪 衣字旁的字 悟理 劝化 拖垮 囊箧萧条 自古东丁 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牝鸡无晨 单耳刀的字 魂飞胆破 说古道今 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