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2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22:05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
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
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
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
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
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及铁与木的比喻,强调柔韧与坚硬的对比,显示出一种不屈从于世俗的态度。诗人愿意甘心放弃名利,退隐于田园之中,享受宁静生活,专注于琴酒之间。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他忘却外界喧嚣,心灵自由的状态,最终领悟到即使是不才之人,也能寻找到深奥的道理。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主题而著称。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社会、感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对人世纷扰感到厌倦,渴望归隐田园的时期。随着地位的提升,他对名利的看法逐渐淡薄,选择了更为清净的生活方式。
《养拙》是白居易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抒发与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反思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诗中以“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开篇,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暗示生活中的柔韧性。在社会的纷扰中,诗人选择放弃名利,隐居于自然之中,体现出一种洗净心灵、回归本真的哲学思考。
“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一句,生动描绘了诗人身处静谧环境的状态,琴和酒成为他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象征着高雅的情趣与内心的满足。接着,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外界喧嚣的厌倦,选择“逍遥无所为”,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意象,表达了白居易对于人生、名利、心灵自由的深刻思考,突显了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倡导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体现了白居易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养拙》中,选择放弃什么?
A. 名利
B. 朋友
C. 书籍
D. 旅行
诗中提到的“琴与尊”分别代表什么?
A. 朋友与酒
B. 音乐与享乐
C. 学问与名利
D. 自然与城市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
A. 渴望名利
B. 超然物外
C. 追求权力
D. 忧愁苦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