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9:17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晚鄜州的月亮如此明亮,而我在闺房里孤独地观看。
我远远地怜惜那些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思念长安。
香雾笼罩着她们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得她们的手臂寒冷。
什么时候我能倚靠着虚幌,让月光照在我的脸上,把泪痕晒干呢?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情感真挚而著称,内容涉及政治、生活、战争等多个方面。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因而其诗作常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月夜》是杜甫在鄜州写的,反映了他在战乱时期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此诗写于他流亡时期,心中充满了对妻儿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怀念。
《月夜》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五言律诗。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开篇便以“今夜鄜州月”引入,月光的明亮与孤寂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在“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中,诗人对远方小儿女的关切,反映出他作为父亲的无奈与忧愁。小儿女对于长安的思念无从理解,正是诗人对故乡深情的写照,既有对孩子们无辜的怜惜,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描绘了月光下女子的形象,似乎是对妻子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月光的清冷和香雾的温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则是诗人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和对泪水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却透出深厚的思乡情怀,令人动容。
整首诗围绕思乡与孤独的主题,展现了杜甫对家庭的深厚感情与对故乡的怀念,反映了他在动乱时期内心的苦恼与无奈。
选择题:杜甫在《月夜》中提到的地方是哪个?
填空题:诗中“遥怜小儿女,未解__”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思念。
判断题:该诗的主题是表现对国家的忧虑。(对/错)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