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5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55:43
韩信寄食常歉然,
邂逅漂母能哀怜。
当时哙等何由伍,
但有淮阴恶少年。
谁道萧曹刀笔吏,
从容一语知人意。
坛上平明大将旗,
举军尽惊王不疑。
捄兵半楚潍半沙,
从初龙且闻信怯。
鸿沟天下已横分,
谈笑重来卷楚氛。
但以怯名终得羽,
谁为孔费两将军。
韩信曾经寄食于人,常常感到歉意,
偶然遇见漂母,她却能怜惜他。
那时的哙等人为何能与他为伍,
只是淮阴地区的少年令人厌恶。
谁说萧曹只是个刀笔吏,
他可以从容一语便知人心。
坛上旗帜鲜明的大将,
举起军队让王者没有疑虑。
捄兵的力量半在楚国,半在沙地,
从初龙起就听闻韩信的怯懦。
鸿沟之战已经将天下分开,
谈笑间再次卷起楚国的纷争。
只因怯名最终得以飞黄腾达,
谁能与孔明、费祎比肩?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推动社会改革。其诗风以豪放、沉郁见长,作品多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此诗写于王安石对韩信的历史反思与感慨,表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尤其是韩信在历史上地位的转变,以及他早年遭遇的艰辛。
《韩信》这首诗以韩信的生平为背景,反映了王安石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韩信的早年生活极为艰难,寄食他人常感歉意,展现了一个历史英雄在成就之前的困境。漂母的怜悯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理解。
诗中提到的“哙”等人,暗指那些在权力游戏中游刃有余的人,显示了对权臣地位的不屑和对韩信的同情。萧曹虽为文官,但在重大的历史时刻,他的洞察力和对人心的了解使得他在历史舞台上显得不可或缺。
随着诗歌的推进,王安石描绘了韩信在鸿沟之战后成就的辉煌,和他因“怯名”而最终获得成功的悲剧性命运。这不仅是对韩信的赞美,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借代的手法,展现了英雄人物在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与辉煌,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和哲理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韩信的命运的回顾,探讨了历史英雄的成败与人性的复杂,表现了对历史的深思和对人的同情,带给读者深刻的反思与启示。
韩信寄食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A. 自豪 B. 愧疚 C. 开心
诗中提到的“漂母”主要指什么?
A. 韩信的朋友 B. 对韩信表示同情的人 C. 韩信的敌人
“鸿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权力的分割 C. 个人的成功
答案:
王安石与杜甫的诗作中都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注,但王安石更多的是反思与哲理,杜甫则是对社会现实的直观描绘。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