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4:49
祝英台近·晚春
作者: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
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全诗翻译:
宝钗分开,桃叶渡过,烟雾中的柳树在南边的水边显得格外昏暗。
我害怕登上高楼,最近十天里有九天都在下风雨。
断肠的红花片片随风飘飞,竟然没有人来管它,
更没有人劝说黄莺停止啼鸣?
我在鬓边偷偷打量,试着用花来占卜归期,
刚刚插上花又再三数算。
罗帐下灯光昏暗,梦中哽咽的言语,
正是他春天带来的愁苦,而春天又将去往何处?
却不知如何把这愁苦带去。
“十日九风雨”这一句,反映了春天气候的多变,正如人生中的无常和苦楚。
“断肠片片飞红”则常常被解读为花瓣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寓意着爱情的脆弱和遗憾。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其词风豪放,深受后世喜爱。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北方的战乱和南方的安逸,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祝英台近·晚春》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辛弃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之时。诗中所表现的春天的愁苦,可能与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密切相关,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感悟。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春天的美丽与愁苦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辛弃疾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开头的“宝钗分,桃叶渡”,营造了一幅春天水乡的优美画面,但随即转入“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天气多变的感慨。特别是“断肠片片飞红”,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表达了对逝去美好的无奈与悲伤。
整首词在情感上由浓转淡,诗人不断反思春天的意义,最终以“春带愁来,春归何处”收尾,留下了深刻的思索和无尽的感伤。辛弃疾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充分展现了他词作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现了人生的愁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辛弃疾复杂的情感世界,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内心的孤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十日九风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宁静
答案:B
“鬓边觑”中的“觑”是什么意思?
A. 看
B. 盼
C. 走
答案:A
诗中提到的“宝钗”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爱情
C. 权力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更显豪放与深沉,而李清照则偏向细腻与柔情,两者在表达情感时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