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祝英台近·晚春》

时间: 2025-05-01 01:44:49

诗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4:49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晚春
作者: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
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宝钗分开,桃叶渡过,烟雾中的柳树在南边的水边显得格外昏暗。
我害怕登上高楼,最近十天里有九天都在下风雨。
断肠的红花片片随风飘飞,竟然没有人来管它,
更没有人劝说黄莺停止啼鸣?
我在鬓边偷偷打量,试着用花来占卜归期,
刚刚插上花又再三数算。
罗帐下灯光昏暗,梦中哽咽的言语,
正是他春天带来的愁苦,而春天又将去往何处?
却不知如何把这愁苦带去。

注释

  • 宝钗:指美丽的钗饰,象征美好或爱情。
  • 桃叶渡:桃树的叶子,暗示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繁盛。
  • 烟柳:烟雾缭绕的柳树,表现春天的柔情和朦胧感。
  • 断肠:形容极度的悲伤,指心碎的感觉。
  • 莺声:指黄莺的叫声,通常与春天的到来相关。
  • 罗帐:轻薄的帐子,常用于营造温柔的氛围。
  • 春带愁:春天带来的忧愁,暗示春天的美丽和忧伤并存。

典故解析

“十日九风雨”这一句,反映了春天气候的多变,正如人生中的无常和苦楚。
“断肠片片飞红”则常常被解读为花瓣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寓意着爱情的脆弱和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其词风豪放,深受后世喜爱。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北方的战乱和南方的安逸,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祝英台近·晚春》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辛弃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之时。诗中所表现的春天的愁苦,可能与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密切相关,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春天的美丽与愁苦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辛弃疾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开头的“宝钗分,桃叶渡”,营造了一幅春天水乡的优美画面,但随即转入“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天气多变的感慨。特别是“断肠片片飞红”,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表达了对逝去美好的无奈与悲伤。

整首词在情感上由浓转淡,诗人不断反思春天的意义,最终以“春带愁来,春归何处”收尾,留下了深刻的思索和无尽的感伤。辛弃疾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充分展现了他词作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描绘春天的景色,暗示爱情的甜蜜。
  2.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天气的恶劣暗示了内心的不安。
  3.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用凋零的花瓣比喻内心的伤痛,表现孤独感。
  4. “更谁劝啼莺声住?”: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愁苦,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5.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暗示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使用占卜的意象。
  6. “才簪又重数。”:反复确认归期,体现焦虑与渴望的交织。
  7.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梦中语音流露出对过去的留恋与愁苦。
  8. “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疑惑春天的去向,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彷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断肠片片飞红”比喻内心的苦痛。
  • 拟人:如“莺声”劝慰,赋予自然以感情。
  • 对仗:整首词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现了人生的愁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辛弃疾复杂的情感世界,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内心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钗:象征爱情与美好。
  • 桃叶:春天和希望的象征。
  • 烟柳:柔情和朦胧的意象。
  • 莺声:春天的音符,象征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日九风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宁静
    答案:B

  2. “鬓边觑”中的“觑”是什么意思? A. 看
    B. 盼
    C. 走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宝钗”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爱情
    C. 权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更显豪放与深沉,而李清照则偏向细腻与柔情,两者在表达情感时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李将 老将 客枕 看弄潮回 聚景园口号二首 聚景园口号二首 菊花 菊花 静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癶字旁的字 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立功自赎 据称 秃宝盖的字 遁名改作 包含仞的词语有哪些 秀好 醛基 麥字旁的字 白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笓篱战格 鹑鹊之乱 包含抬的成语 凑热闹 凄怆流涕 舜日尧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