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中秋月(一作瘳凝诗)》

时间: 2025-08-09 00:17:24

诗句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9 00:17:24

中秋月(一作瘳凝诗)

作者: 李洞 〔唐代〕


原文展示: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白话文翻译:

在九十天的秋天里,今秋的景色已显得十分浓厚。
明亮的月光吞没了星辰,四周无云,显得格外清晰。
树林的影子稀疏交错,寒风中细微的纹理一层层叠加。
遥远地望着丹桂,心中的思绪更加纷乱。


注释:

  • 九十日秋色:指的是秋季经过九十天,秋色已经非常浓厚。
  • 孤光吞列宿:指的是月光独自照亮,吞没了天上的星宿。
  • 众木排疏影:树林的影子稀疏而错落。
  • 寒流叠细纹:寒风中细微的纹理重叠着。
  • 丹桂:指的是桂花,象征着中秋节的气氛。

典故解析:

  • 丹桂:桂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尤其在中秋节时,桂花开放,寓意着丰收与团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洞,唐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中秋时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故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李洞的《中秋月》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清晰的秋夜,诗中以月光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秋天的美丽与孤寂。首联“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开篇便将时间与季节结合,营造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接下来的“孤光吞列宿”则通过“孤光”突出了月亮在夜空中的独特地位,既是明亮的象征,也是孤独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诗中的“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描绘了秋夜树林的影子和寒风中细微的波动,体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感。最后一句“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透过月光和桂花,表达了对故人或美好往事的怀念与思索,思绪如同秋风般纷乱,令人共鸣。

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极为成功,月光、秋色、寒流、桂花等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富有情感的秋夜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描绘了秋天的浓厚气氛,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秋季的美丽。
  •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展现出月亮的孤独与明亮,星星在月光下显得黯淡无光,四周的天空清澈无云。
  •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树林的影子和寒风中的纹理相互映衬,形成一种静谧的氛围。
  •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透过远处的桂花,诗人内心的情感更加复杂,思绪纷乱。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光吞没星辰,象征着光明与孤独的交织。
  • 对仗:如“孤光吞列宿”与“寒流叠细纹”,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利用自然景象传达内心情感,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季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故人、往事的思念,充满了孤独与感慨,反映了人们在美好景色中流露出的深情厚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秋色:象征着丰收、成熟和时间的流逝。
  2. 孤光:月亮的光辉,象征孤独与清澈。
  3. 丹桂:象征团圆与思念,充满了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光”指的是什么?

    • A. 星星
    • B. 月亮
    • C. 太阳
    • D. 云彩
  2. “九十日秋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
    • C. 孤独
    • D. 兴奋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夜的情景,但更强调思乡之情;李洞则更注重秋季的氛围与内心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经与唐诗比较研究》

相关查询

霜天晓角二首 其二 霜天晓月(梅) 霜天晓月(庆高尉) 霜天晓月 霜天晓月(梅) 齐天乐 四凶落网,普国欢腾,持螯把酒,共庆胜利 齐天乐 乾龙洞 齐天乐 筱泉司马嘉藻招集江上花为四壁之舟,即事倚声 齐天乐 题关秋芙女史◆韬光纪游词卷,次山阴女史秦佩芬韵 齐天乐 其四 红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拘的成语 目眢心忳 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言表 鼠字旁的字 胸无成竹 广字头的字 乚字旁的字 月字旁的字 行侠好义 牛字旁的字 海贝 命辞遣意 兀剌 轮箘 才德兼备 包含啼的成语 近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