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24:48
原文展示
群岗洛阳西,势若海浪翻。连岭起我左,层阜当我前。采如兽腾突,缭若蛇蜿蜒。外高陟缥缈,却下逼重渊。老崖忽中断,俯视毛骨寒。百丈未见底,立土如岩峦。登高望四垠,目断无平川。崩腾万马群,出没相后先。虽有貔虎军,顾步安得前。我观绝塞处,块土万雉坚。崤渑自古险,秦人有重关。信哉天作固,扃键谁敢干。时平战伐息,地辟村落闲。唯阜何茫茫,耕桑莽相连。平生喜壮观,吊古重悲叹。山川只自尔,兴废何多端。
白话文翻译
群山在洛阳的西边,气势如同海浪翻滚。连绵的山岭在我左边升起,层叠的山峰挡在我前面。山势像野兽奔腾,又像蛇一样蜿蜒。从高处攀登到缥缈之处,再往下看深渊逼人。老崖突然中断,俯视令人毛骨悚然。百丈深渊不见底,立土如岩石般坚硬。登上高处望向四方,视野尽头没有平坦的川地。山势如同万马奔腾,出没有序。虽然有勇猛的军队,但也难以前进。我观察这险要的边塞之地,土地坚固如城墙。崤山和渑池自古以来就险要,秦人设有重关。确实是大自然造就的坚固之地,谁敢侵犯。时代太平,战事平息,土地开辟,村落宁静。唯有山阜茫茫,耕田和桑树相连。我平生喜欢壮观的景象,凭吊古迹时心中充满悲叹。山川依旧,兴衰变化多端。
注释
- 群岗:群山。
- 洛阳: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
- 势若海浪翻:形容山势如同海浪翻滚。
- 连岭:连绵的山岭。
- 层阜:层叠的山峰。
- 采如兽腾突:形容山势像野兽奔腾。
- 缭若蛇蜿蜒:形容山势像蛇一样蜿蜒。
- 外高陟缥缈:从高处攀登到缥缈之处。
- 却下逼重渊:再往下看深渊逼人。
- 老崖忽中断:老崖突然中断。
- 俯视毛骨寒:俯视令人毛骨悚然。
- 百丈未见底:百丈深渊不见底。
- 立土如岩峦:立土如岩石般坚硬。
- 登高望四垠:登上高处望向四方。
- 目断无平川:视野尽头没有平坦的川地。
- 崩腾万马群:形容山势如同万马奔腾。
- 出没相后先:出没有序。
- 虽有貔虎军:虽然有勇猛的军队。
- 顾步安得前:但也难以前进。
- 我观绝塞处:我观察这险要的边塞之地。
- 块土万雉坚:土地坚固如城墙。
- 崤渑自古险:崤山和渑池自古以来就险要。
- 秦人有重关:秦人设有重关。
- 信哉天作固:确实是大自然造就的坚固之地。
- 扃键谁敢干:谁敢侵犯。
- 时平战伐息:时代太平,战事平息。
- 地辟村落闲:土地开辟,村落宁静。
- 唯阜何茫茫:唯有山阜茫茫。
- 耕桑莽相连:耕田和桑树相连。
- 平生喜壮观:我平生喜欢壮观的景象。
- 吊古重悲叹:凭吊古迹时心中充满悲叹。
- 山川只自尔:山川依旧。
- 兴废何多端:兴衰变化多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冬日从福昌(今河南宜阳)前往渑池(今河南渑池)途中所作。诗中描绘了沿途的山川景色,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壮丽的山川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群岗洛阳西,势若海浪翻”等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山势描绘得生动形象,如海浪翻滚、野兽奔腾、蛇蜿蜒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如“崤渑自古险,秦人有重关”等句,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时代兴衰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岗洛阳西,势若海浪翻:群山在洛阳的西边,气势如同海浪翻滚。
- 连岭起我左,层阜当我前:连绵的山岭在我左边升起,层叠的山峰挡在我前面。
- 采如兽腾突,缭若蛇蜿蜒:山势像野兽奔腾,又像蛇一样蜿蜒。
- 外高陟缥缈,却下逼重渊:从高处攀登到缥缈之处,再往下看深渊逼人。
- 老崖忽中断,俯视毛骨寒:老崖突然中断,俯视令人毛骨悚然。
- 百丈未见底,立土如岩峦:百丈深渊不见底,立土如岩石般坚硬。
- 登高望四垠,目断无平川:登上高处望向四方,视野尽头没有平坦的川地。
- 崩腾万马群,出没相后先:山势如同万马奔腾,出没有序。
- 虽有貔虎军,顾步安得前:虽然有勇猛的军队,但也难以前进。
- 我观绝塞处,块土万雉坚:我观察这险要的边塞之地,土地坚固如城墙。
- 崤渑自古险,秦人有重关:崤山和渑池自古以来就险要,秦人设有重关。
- 信哉天作固,扃键谁敢干:确实是大自然造就的坚固之地,谁敢侵犯。
- 时平战伐息,地辟村落闲:时代太平,战事平息,土地开辟,村落宁静。
- 唯阜何茫茫,耕桑莽相连:唯有山阜茫茫,耕田和桑树相连。
- 平生喜壮观,吊古重悲叹:我平生喜欢壮观的景象,凭吊古迹时心中充满悲叹。
- 山川只自尔,兴废何多端:山川依旧,兴衰变化多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势若海浪翻”、“采如兽腾突”、“缭若蛇蜿蜒”等,通过比喻将山势描绘得生动形象。
- 拟人:如“崩腾万马群”、“出没相后先”等,将山势拟人化,赋予其动态和生命力。
- 对仗:如“连岭起我左,层阜当我前”、“外高陟缥缈,却下逼重渊”等,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时代兴衰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壮丽山川的赞叹,也有对历史遗迹的凭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岗:群山,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永恒。
- 海浪翻:比喻山势的雄伟和动态。
- 连岭:连绵的山岭,象征着自然的连续和广阔。
- 层阜:层叠的山峰,象征着自然的层次和丰富。
- 兽腾突:比喻山势的奔腾和活力。
- 蛇蜿蜒:比喻山势的曲折和灵动。
- 缥缈:形容高处的虚幻和神秘。
- 重渊:深渊,象征着自然的深邃和不可测。
- 老崖:老崖,象征着自然的古老和坚固。
- 岩峦:岩石,象征着自然的坚硬和稳定。
- 万马群:比喻山势的奔腾和壮阔。
- 貔虎军:勇猛的军队,象征着人类的勇敢和力量。
- 绝塞:险要的边塞之地,象征着自然的险峻和人类的防御。
- 崤渑:崤山和渑池,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险要。
- 重关:重关,象征着人类的防御和坚守。
- 扃键:锁钥,象征着自然的坚固和不可侵犯。
- 村落闲:宁静的村落,象征着和平和安宁。
- 耕桑:耕田和桑树,象征着农业和生活的连续。
- 壮观:壮观的景象,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赞叹。
- 吊古:凭吊古迹,象征着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群岗洛阳西,势若海浪翻”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洛阳的繁华
B. 群山的壮丽
C. 海浪的翻滚
D. 城市的喧嚣
-
“采如兽腾突,缭若蛇蜿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崤渑自古险,秦人有重关”提到了哪个历史遗迹?
A. 长城
B. 崤山和渑池
C. 秦岭
D. 函谷关
-
“时平战伐息,地辟村落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厌恶
B. 对和平的向往
C. 对自然的敬畏
D. 对历史的感慨
答案:
- B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历史的思考。
- 杜甫《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耒《冬日自福昌之渑池》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对宋代诗歌有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详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背景。
- 《张耒诗集》:收录了张耒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张耒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