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3:32
送虚上人游天台
朱庆馀 〔唐代〕
青冥通去路,谁见独随缘。
此地春前别,何山夜后禅。
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
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一位修道者的情景。青空通向远方,谁能看到你独自追随的缘分呢?在这个地方春天前我们分别,哪座山上是夜晚的禅修呢?石桥隐藏在深树之间,朱红色的殿宇在晴朗的天上显现。这里非常适合修行,师父应该在这里住上几年。
“青冥通去路”可理解为追求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精神,反映了道教和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和道教圣地,诗中提及的“师”指代的是修行者,强调了修行生活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任职于朝廷,喜爱山水诗和禅诗。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自然景物衬托心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一位修道者前往天台山时,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在表达送别情感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修行生活的赞美与渴望。诗的开头“青冥通去路”,既展现了宽阔无际的天空,又象征着人生的自由与追求。接下来的“谁见独随缘”,则引发读者对命运的思考,似乎在问:有多少人在追寻自己的缘分与理想?
“此地春前别”一句,表明了离别的时点,春天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而离别则让人感到惆怅。诗中提到的“何山夜后禅”进一步深化了对宁静修行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道教和禅宗理想的追求。
后面的“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描绘出一幅清幽的自然图景,仿佛在为修行者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最后一句“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不仅是对修道者的祝福,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希望能在此地修行,寻找内心的宁静。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修道生活的向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青冥”指的是什么?
“此地春前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对修行的态度是?
答案:1. A 2. B 3.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