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为董眉伯题秋山听瀑图》

时间: 2025-04-25 06:10:44

诗句

石径叶老层岩封,一雨洗出青芙蓉。

秋声浩浩不到地,矢矫惟见双白龙。

急溜忽泻雷裂石,余点乱落风入松。

天门万丈立雪色,绝壁但有微云通。

漱流得此百自在,俗响不入幽栖胸。

君家罗洋青田东,海门日激扶桑红。

天台雁荡接咫尺,往往风雨迷蛟宫。

卧游几岁在林下,图成纸上犹淙淙。

月来风色太作恶,禾田灰起烧晴空。

安得悬崖之匹练,化为霖雨苏三农。

大瓢傥即分点滴,相期共踏赤鲩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10:44

原文展示:

《为董眉伯题秋山听瀑图》

石径叶老层岩封,一雨洗出青芙蓉。
秋声浩浩不到地,矢矫惟见双白龙。
急溜忽泻雷裂石,余点乱落风入松。
天门万丈立雪色,绝壁但有微云通。
漱流得此百自在,俗响不入幽栖胸。
君家罗洋青田东,海门日激扶桑红。
天台雁荡接咫尺,往往风雨迷蛟宫。
卧游几岁在林下,图成纸上犹淙淙。
月来风色太作恶,禾田灰起烧晴空。
安得悬崖之匹练,化为霖雨苏三农。
大瓢傥即分点滴,相期共踏赤鲩公。

白话文翻译:

石径上树叶已经发黄,岩石被层层覆盖。一场雨后,青芙蓉的花朵被洗净。秋天的声音浩浩荡荡,却传不到地面,只有在空中隐约见到两条白龙。急流突然奔腾而下,像雷声劈裂岩石,余音在风中乱落,松树也被风吹动。天门高耸入云,雪色映衬着绝壁,只有微云可以通行。洗流得此百般自在,尘世的喧嚣无法打扰我的宁静。你家在罗洋青田东,海门的阳光照耀着扶桑的红色。天台和雁荡山近在咫尺,风雨时常迷住了蛟宫。卧游在林下已有数年,画作落在纸上依然是淙淙的水声。月亮的风势太过猛烈,禾田上灰烟升起,映烧晴空。怎么能让悬崖的白练化为甘霖,滋润三农的土地呢?如果能分点滴水,就约好一起去踏青鲩公。

注释:

  •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 叶老:树叶发黄,象征秋天来临。
  • 青芙蓉:指一种花,象征清新美丽。
  • 秋声:秋天的声音,传达出凄凉的氛围。
  • 矢矫:隐喻,形容白龙在空中飞舞的形态。
  • 天门:高耸的山峰,象征着自然的雄伟。
  • 漱流:洗涤流水,象征内心的宁静。
  • 赤鲩公:指鱼,象征丰收和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澍(约1776-1849),字涤生,号白云,清代诗人,晚清名士,曾任职于多地,著作颇丰,尤其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天,诗人受自然景色的启发,描绘了一幅秋山听瀑的图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烦扰的逃避。诗中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心境,寄托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诗歌鉴赏:

《为董眉伯题秋山听瀑图》是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作,陶澍通过描写秋山的壮丽和瀑布的急流,展现了自然之美。诗的开篇以“石径叶老层岩封”引入,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氛围,树叶发黄,象征着季节的变迁。接着“青芙蓉”的描写则展现出雨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诗中“秋声浩浩不到地,矢矫惟见双白龙”表现了秋天的声音在空中回荡,诗人通过双白龙的意象,传达出一种灵动与自由的感觉。流动的瀑布声与秋风的交织,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交响曲。

陶澍在诗中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与静谧的对比。尤其是“漱流得此百自在”,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扰的超脱。

最后,诗的结尾处,诗人希望能将高悬的白练化为甘霖,滋润农田,显示了对农业的关心,展现了诗人既有的自然情怀,也有对人间疾苦的同情。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对仗工整,意象丰富,表现出陶澍深厚的诗歌功底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径叶老层岩封:石头小路上树叶已经发黄,岩石被覆盖,暗示秋天的来临。
  2. 一雨洗出青芙蓉:一场雨后,青色的芙蓉花显得更加鲜艳。
  3. 秋声浩浩不到地:秋天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却不能传到地面。
  4. 矢矫惟见双白龙:在空中隐约见到两条白龙,象征自然的神秘与灵动。
  5. 急溜忽泻雷裂石:急流如雷声般奔腾而下,冲击岩石。
  6. 余点乱落风入松:余音在风中乱落,松树也随之摇曳。
  7. 天门万丈立雪色:高耸的山峰映衬着洁白的雪色。
  8. 绝壁但有微云通:只有微云能在绝壁之间通行。
  9. 漱流得此百自在:在流水的洗涤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10. 俗响不入幽栖胸:尘世的喧嚣无法打扰我的内心安宁。
  11. 君家罗洋青田东:提到朋友的家,地理位置的描写。
  12. 海门日激扶桑红:阳光照耀下的扶桑花,象征美好与希望。
  13. 天台雁荡接咫尺:天台山与雁荡山近在咫尺,形成相连的自然景观。
  14. 往往风雨迷蛟宫:风雨时常迷失了蛟宫的方向。
  15. 卧游几岁在林下:在林下静静游玩,已过了数年。
  16. 图成纸上犹淙淙:画作落在纸上,依然似乎能听到水声。
  17. 月来风色太作恶:月亮的风势太过猛烈,影响了秋天的宁静。
  18. 禾田灰起烧晴空:禾田上的炊烟升起,映照着晴空。
  19. 安得悬崖之匹练:希望悬崖的白练化为甘霖。
  20. 化为霖雨苏三农:滋润三农的土地,展现对农业的关心。
  21. 大瓢傥即分点滴:如果能分点滴水。
  22. 相期共踏赤鲩公:约好一起去踏青鲩公,象征自然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芙蓉”比喻清新美丽,构建了自然的美感。
  • 拟人:如“俗响不入幽栖胸”,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寄托了对农业和民生的关怀,展现了陶澍的哲思与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季节变迁,传递出凄凉的气氛。
  • 白龙:象征自然的灵动与神秘。
  • 漱流: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 赤鲩公:代表自然的丰收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石径叶老”描述了哪个季节的特点?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青芙蓉”象征什么?
    A. 生命
    B. 美丽
    C. 凄凉
    D. 宁静

  3. 诗人的心声是怎样的?
    A. 喧嚣
    B. 宁静
    C. 忧伤
    D. 快乐

答案:

  1. C. 秋天
  2. B. 美丽
  3.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澍《为董眉伯题秋山听瀑图》王维《山居秋暝》
    • 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陶澍侧重于秋天的声音与流动的瀑布,王维则通过静谧的山居生活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陶澍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情感》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行经古墓诗 闲居对雨诗 闲居对雨诗 开善寺诗 游始兴道馆诗 渡岸桥诗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广陵岸送北使诗 蜀道难 渡青草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印盐 不错 尺寸之功 学结尾的成语 里字旁的字 包含养的成语 丰墙硗下 四字头的字 钱可通神 包含饰的成语 言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套版 称是 飠字旁的字 危辞耸听 反面无情 善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