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同游柏谷山》

时间: 2025-04-26 02:39:54

诗句

晓出东郊回,路穿桑拓林。

人耕新雨地,寺隐半岩阴。

远目穷天宇,和风爽醉襟。

停骖顾遗老,同是劝农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9:54

原文展示:

同游柏谷山
作者: 王举元 〔宋代〕

晓出东郊回,路穿桑拓林。
人耕新雨地,寺隐半岩阴。
远目穷天宇,和风爽醉襟。
停骖顾遗老,同是劝农心。

白话文翻译:

拂晓时我从东郊出发,路途穿过桑树和拓树的森林。
农人在新雨后耕作着土地,寺庙隐匿在半山岩石的阴影中。
远望天际,目之所及,和风拂面,使人心醉神迷。
我停下马车,回头看看那位老者,彼此的心思都是在劝说农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晨。
  • 东郊:指城市的东边郊外。
  • 桑拓林:桑树和拓树的树林。
  • 新雨地:刚下过雨的土地,泥土湿润,更利于耕作。
  • 寺隐:寺庙隐藏在山阴处。
  • 穷天宇:极目远眺,望到天边。
  • 和风:温和的风。
  • 爽醉襟:令人感到清爽而陶醉的感觉。
  • 停骖:停下马车。
  • 顾遗老:回头看那位年长的农人。
  • 劝农心:都在劝农,表达对勤劳耕作的赞美和支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寺隐”可以引申为山中隐士生活的理想状态,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举元,生活在宋代,是一位颇具田园诗人风格的诗人。他的诗作大多描写自然景色与农耕生活,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田园景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意,反映了当时人们崇尚自然、重视农业的社会风气。

诗歌鉴赏:

《同游柏谷山》是一首兼具景与情的田园诗,诗中描绘了清晨的田野与农人耕作的情景,展现了生动的自然风光。首先,诗的开头“晓出东郊回,路穿桑拓林”,生动地描绘了清晨出行的情景,桑树和拓树的树林,给人一种宁静自然的感觉。接着,诗人描写了“人耕新雨地”,突显了农人在新雨后辛勤耕作的景象,传递出一种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在意境上,诗人通过“远目穷天宇,和风爽醉襟”的描写,表现了远眺田野的开阔和自然的清新,仿佛人也随着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宁静。最后,诗人“停骖顾遗老,同是劝农心”,不仅表现出对老者的关心,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能够彼此理解和支持,传递出一种人际间的温情。

整首诗用词清新自然,意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深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出东郊回:清晨时分,诗人从东郊出发,暗示着新的开始。
  2. 路穿桑拓林:行走的路穿过桑树和拓树的树林,描绘出自然的景象。
  3. 人耕新雨地:农人在刚下过雨的土地上耕作,象征着勤劳与希望。
  4. 寺隐半岩阴:寺庙隐匿在半山的阴影中,增添了神秘与宁静的氛围。
  5. 远目穷天宇:远望天际,象征着视野的开阔与思想的自由。
  6. 和风爽醉襟:温和的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陶醉于自然之中。
  7. 停骖顾遗老:停下马车,回头看那位年长的农人,表现出关心与尊重。
  8. 同是劝农心:彼此心中都在劝导农人,强调了对劳动的认同与支持。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和风爽醉襟”将和风与醉人之感结合,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远目穷天宇”和“和风爽醉襟”,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桑树、雨地、寺庙等意象交织,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田园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农人劳动的赞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传达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理念,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树: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雨地:代表着滋润与生命的延续。
  • 寺庙:象征着宁静、心灵的寄托。
  • 老者:代表着智慧与经验,体现对传统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晓出东郊回”表达了什么时间?
    A. 黄昏
    B. 清晨
    C. 正午
    D. 夜晚

  2. “人耕新雨地”中的“新雨”指的是:
    A. 刚刚下过的雨
    B. 很久之前的雨
    C. 没有下过的雨
    D. 一场暴雨

  3. 诗人停下马车是为了:
    A. 查看风景
    B. 休息
    C. 理解老人的心情
    D. 喝水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同游柏谷山》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王维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隐居生活的淡泊与宁静。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从侧重点上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田园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摸鱼儿 织竹团扇 摸鱼儿 摸鱼儿 摸鱼儿 待雪 摸鱼儿 摸鱼儿 摸鱼儿 摸鱼儿 中都饯荀平叔都事赴大都 摸鱼儿 题返生香遗集 摸鱼儿 闻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明若观火 冰解冻释 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御用 齿字旁的字 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墙花路柳 欠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 照夜 群蚁趋膻 羊字旁的字 亲结 己字旁的字 曼德勒 宸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