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时间: 2025-05-02 21:42:57

诗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2:57

原文展示: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白话文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举杯为远行的客人送别。人们已经厌倦了南方的艰苦生活,而北方的鸿雁为何还要飞来这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登高望远的习俗。
  • 望乡台:古代登高望远的地方,用以表达思乡之情。
  • 他席他乡:在他乡的宴席上。
  • 人情:人们的情感。
  • 南中:指南方地区。
  • 鸿雁:北方的大雁,常用来象征北方或家乡。

典故解析:

  • 九月九日:重阳节,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演变为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
  • 望乡台:古代文人常在重阳节登高望远,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勃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时所作,表达了他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当时他可能因仕途不顺或游历在外,感受到了南方的艰苦和异乡的陌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登高为背景,通过“望乡台”和“鸿雁”两个意象,深刻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人情已厌南中苦”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南方艰苦生活的厌倦,而“鸿雁那从北地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乡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王勃诗歌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时间和地点,重阳节登高望远,表达思乡之情。
  •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举杯为远行的客人送别,增添了孤独和离别的氛围。
  • 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臆,表达对南方艰苦生活的厌倦。
  • 鸿雁那从北地来:通过鸿雁的意象,强化了对家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鸿雁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行动,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比:通过“南中苦”和“北地来”的对比,突出了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和孤独。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对南方艰苦生活的厌倦和对北方鸿雁的向往,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望乡台:象征思乡之情。
  • 鸿雁:象征北方和家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九月九日”指的是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端午节 D. 春节

  2. 诗中的“望乡台”象征什么? A. 思乡之情 B. 登高望远 C. 送别客人 D. 南方艰苦

  3. 诗中的“鸿雁”象征什么? A. 北方和家乡 B. 南方艰苦 C. 重阳节 D. 送别客人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达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 杜甫《登高》:通过登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勃《蜀中九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思乡之情,但王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南方艰苦生活的厌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王勃的全部诗作。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包括王勃的这首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 丁亥十二月舟中作 菩萨蛮 其一 花院奉觞 菩萨蛮四首 其三 菩萨蛮 菩萨蛮 其四 菩萨蛮 其一 秋窗雨夜 菩萨蛮·味禅以此阕双调和余貂裘换酒,倚声却答 菩萨蛮 古瓦官寺 菩萨蛮 菩萨蛮 建水燕子洞观攀岩表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蔽日遮天 同字框的字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束缊乞火 躯老 亅字旁的字 同域 包含苟的成语 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十字旁的字 拈花摘叶 草字头的字 骄浮 龝字旁的字 以售其术 数见不鲜 绳其祖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