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2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25:22
原文展示:
游清溪兰若(兼隐者旧居)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西看叠嶂几千重,
秀色孤标此一峰。
丹灶久闲荒宿草,
碧潭深处有潜龙。
灵仙已去空岩室,
到客唯闻古寺钟。
远对白云幽隐在,
年年不离旧杉松。
白话文翻译:
在西边望去,重叠的山峦层层叠叠,
唯有这座山峰的秀丽风景最为突出。
丹灶已久无人使用,杂草丛生,
在碧绿的潭水深处,藏有潜龙。
灵仙早已离去,空荡荡的岩室,
只有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听见古寺的钟声。
远处的白云幽幽地隐匿,
年年岁岁不离去的,是那老松和杉树。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4-799),字景仁,号清远,唐代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称,多写山水、田园题材。与王维、孟浩然并称,尤其擅长描绘隐士生活的恬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写的是西山清溪兰若的景致,隐喻着隐士的生活和追求,反映了戴叔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中自然景物的描绘,融合了道教的思想,展现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游清溪兰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首联“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层峦叠嶂的壮丽景色,突出了一座独立的山峰之美。接下来的“丹灶久闲荒宿草,碧潭深处有潜龙”,则通过描写隐士的居所,展现出一种被遗忘的静谧与深邃,暗示着潜藏的才华。
诗中“灵仙已去空岩室”,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感叹隐士的生活背后的孤独与清冷。而“到客唯闻古寺钟”,则通过钟声的回响,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空的交错。最后两句“远对白云幽隐在,年年不离旧杉松”,以白云和杉松象征着隐逸的理想,表达了对自然常在的眷恋。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深刻地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显示了戴叔伦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隐逸生活为主题,通过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王维
B. 孟浩然
C. 戴叔伦
D. 李白
“丹灶久闲荒宿草”中的“丹灶”指的是什么?
A. 烧水的锅
B. 炼丹的炉灶
C. 简陋的居所
D. 祭祀的坛
诗中提到的“潜龙”象征着什么?
A. 隐士的生活
B. 藏在深潭中的才华
C. 自然的美丽
D. 古寺的钟声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