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5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56:35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
有诏征草泽,微臣献谋猷。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
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
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父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毋丰羞。
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南渡洛阳,遥望西边的十二楼阁。明堂是天子的座位,月朔时节诸侯们会来朝见。清乐声响彻千家万户,皇家的风气遍及九州。庆云从东而来,浩浩荡荡如同日光流动。太平盛世重视讨论道理,文人墨客又该追求什么呢?接受诏令征召于草泽,我这微臣献上谋略。冠冕如星星般排列,我向曹和周致以敬礼。望着他们的尘埃并非我的事,我入歌作赋且迟迟停留。幸得国士的识别,因而我脱下负担的薪裘。如今我放歌而行,以此来安慰梁父的忧愁。只求营生几斗俸禄,供养家人不至于羞愧。如果得以金膏成功,翱翔天际也可与云相伴。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白,号龙标,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和咏史诗。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闻名,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和生活情感。
创作背景:
《相和歌辞·放歌行》作于唐代盛世时期,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安宁的向往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仕途的无奈与对家国的担忧。诗中融合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观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相和歌辞·放歌行》是王昌龄的一首佳作,诗中通过描绘南渡洛阳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个人理想的追求。诗的开篇描写了洛阳盛况,展现出宏大的场面,随后转向对政治、文化的思考。诗人在对繁华的赞美中,透过清乐、皇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和谐安宁的氛围。
在表达个人情感时,王昌龄使用了“幸蒙国士识”的谦逊之辞,表现出他对自己身份的自省,同时也反映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最后,诗中提到的“放歌行”,则是一种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王昌龄高超的诗歌艺术。通过描绘宏大的场景与细腻的情感,诗人将对国家的热爱与个人的理想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诗人对国家繁荣、社会安宁的向往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家国忧虑与对仕途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明堂”是指什么?
A. 皇宫
B. 朝廷大典的地方
C. 将军府
“望尘非吾事”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他人的成就不以为然
B. 对权力的渴望
C. 对未来的迷茫
诗人的心愿是什么?
A. 寻求权位
B. 追求名利
C. 只求俸禄足以养活家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