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3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33:50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在寒冷的夜晚,我读书至忘却了入睡,
华丽的被子香气已尽,炉中无烟。
美人带着怒气夺走了灯火,
问我知现在是几点钟?
本诗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夜晚读书的迷恋,结合了个人情感与环境描写。女子的愤怒与书卷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家庭与个人生活的矛盾。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才,晚号洜水庵主人,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追求诗歌的真实与灵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多在夜晚独处中沉思、读书,常常伴随爱恋与孤独的交织。
《寒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袁枚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孤独的读书人形象与其身边美人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描绘了寒冷的夜晚,读书的状态不仅让人感受到外部的寒冷,更引发了内心的孤寂与专注。诗人以“忘却眠”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揭示了文人对学问的执着。
接下来的“锦衾香尽炉无烟”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气氛。锦衾的华贵与炉火的温暖已然消逝,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在诗的后半部分,女子的愤怒与灯火的夺取则展现了情感的冲突。她的“含怒”使得温馨的夜晚变得紧张,暗示了诗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最后一句“问郎知是几更天”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时间的迷惑,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书本与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情境,突显了袁枚诗作中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把握与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孤独的学者在寒夜中追求知识与情感的矛盾,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生活环境的冲突。
诗词测试:
诗中“寒夜”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女子为何“含怒夺灯去”?
诗人忘却眠的行为体现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袁枚与李白在夜晚描写中有相似之处,李白的《静夜思》以月光为意象,表达乡愁,而袁枚则通过寒夜与情感冲突,展现孤独与思考的状态,两者皆有对夜晚深刻的感悟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