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3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31:08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在秋水边饮马,水寒得像刀子一样刺骨。
平坦的沙滩上太阳还未落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临洮的影子。
昔日长城上打仗,大家都说士气高昂。
如今黄尘弥漫,古今的白骨交错在蓬蒿之中。
王昌龄(698年-759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用生动的意象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豪情。
《塞下曲》创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以此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反映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与战斗的悲壮。
《塞下曲》是一首充满浓郁边塞气息的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壮。首联“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开篇即以生动的景象引人入胜,描绘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与战士们的艰难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水寒、风刀的意象,不仅表现出秋季的严寒,也隐喻了战争带来的无情和痛苦。
接下来的“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描绘了夕阳未落的景象,透出一丝无奈与惆怅。临洮作为地名,既是地理的指向,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似乎在提醒人们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则回顾了昔日的辉煌岁月,士兵们曾经的豪情壮志,然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结尾处的转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历史的长河中,战士们的牺牲只留下了白骨与荒草。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仗,展现了王昌龄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悲壮的历史感和对生命的深切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与历史,反映出士兵在战争中的艰辛与无奈,表达了对战斗的思索与对生命的珍惜。
诗中“水寒风似刀”中的“刀”是比喻什么?
A. 剃刀
B. 刺骨的寒风
C. 战士的武器
答案:B
“昔日长城战”中的“长城”象征了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战争的防线
C. 文化遗产
答案:B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反映战争的残酷
C. 描绘边塞风光
答案:B
《塞下曲》与高适的《燕歌行》都强调了边塞士兵的艰苦与战争的残酷,但王昌龄的诗更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历史的沉重感,而高适则更多地表现了士兵的豪情与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