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

时间: 2025-04-28 15:55:43

诗句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必欲渡意如何。

波涛汹涌何足畏,中原未复一身多。

争知平地有风波,人心之险险于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55:43

原文展示: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必欲渡意如何。
波涛汹涌何足畏,中原未复一身多。
争知平地有风波,人心之险险于河。

白话文翻译:

“公”不要渡河,公不要渡河,你为什么非要渡不可?
波涛汹涌有什么好怕的?中原之地尚未恢复,一个人又能有多少。
谁能知道平地上也有风波,人心的险恶比河水还要可怕。

注释:

  • :指称对方或某个特定的人,可能是朋友或同伴。
  • 渡河:过河,象征着冒险或行进的旅程。
  • 波涛汹涌:形容水波涌动,危险的象征。
  • 中原:指中国的中心地区,常用来象征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 平地:平坦的地方,喻指看似安稳的环境。
  • 风波:指意外的变故或争端,象征人际关系的复杂。
  • 人心之险:指人心的复杂与险恶,强调情感的不可预测性。

典故解析:

“公无渡河”传达了劝阻之意,可能源于历史上许多由于冒险而导致的悲剧故事,提醒人们在面对风险时要三思而后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集孙,宋代诗人,作品风格多样,擅长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其诗作常常包含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创作于战乱或动荡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人心险恶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公无渡河”开头,反复强调渡河的危险,潜在地传达出一种对冒险的警示。诗人在描绘波涛汹涌的河流时,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景象,更是在隐喻社会动荡与人心险恶。中原的未复,象征着国家的分裂与不安,而“一身多”则暗示了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的渺小与孤独。

通过“争知平地有风波”,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潜藏着的复杂和危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自然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整首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反复劝阻,强调危险。
    2. 公必欲渡意如何:质疑对方的意图,暗示渡河的风险。
    3. 波涛汹涌何足畏:自然的险境未必可怕。
    4. 中原未复一身多:国家动荡,个人渺小。
    5. 争知平地有风波:平地上的风波,暗示人际复杂。
    6. 人心之险险于河:人心的险恶更甚于自然的威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河流和人心的险恶进行对比,增强诗意。
    • 反复:通过重复“公无渡河”来加强警示的语气。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警示人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人际关系时,需谨慎行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背叛,往往比自然的威胁更为可怕。

意象分析:

  • 波涛:象征外在的困难与挑战。
  • 中原:代表国家的整体与安定。
  • 平地:看似安全的环境下的隐患。
  • :象征着艰难的选择和冒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公无渡河”的意思是什么?

    • A. 劝阻对方渡河
    • B. 鼓励对方渡河
    • C. 描述河流的壮观
    • D. 询问对方的意图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平地有风波”主要指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人心险恶
    • C. 社会动荡
    • D. 个人困境
      答案:B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人际关系的复杂
    • C. 国家繁荣
    • D. 个人奋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徐集孙的《公无渡河》更强调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动荡。李白的诗中多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而徐集孙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挣扎与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宋代文学概论》

相关查询

冬夜不寐 送邦达邦操弟同恪赴省 寄题时氏小飞来三首 得节二首 和唐户古律三首 度暑 渔舍感秋 和张倅湖上十绝 同官游赤松二首 其二 晚步阡陌见水珠逡逡上沿苗叶月华露彩相映清发倘非真在田间孰知此趣因赋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旡字旁的字 苦思恶想 逋慢之罪 肀字旁的字 黄字旁的字 染爱 金票 鬻妾 耂字旁的字 柳营花市 随事制宜 趁势落篷 熊罴入梦 峻竦 文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