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8:33
送张参及第还家
钱起 〔唐代〕
大学三年闻琢玉,
东堂一举早成名。
借问还家何处好,
玉人含笑下机迎。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大学三年的学习中,听闻他如琢磨美玉一般,最后在东堂一举成名。借问他回家的路该走哪条,玉人含笑在下机处迎接他。
钱起(约 730-799年),字仲明,号青丘,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意象优美,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这首诗写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作者为张参祝贺及第之事。诗中表达了对朋友学成归家的祝贺与期盼,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张参通过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成功,诗人以此诗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和对成功的赞美。
《送张参及第还家》是一首充满祝福与喜悦的诗。诗的开头通过“大学三年闻琢玉”引入,勾勒出张参在学问上辛勤耕耘的情景。这里的“琢玉”不仅是对张参才华的赞美,也暗含了他在学业上经过的艰辛与努力。接下来“东堂一举早成名”则是对张参在科举中成功的直接描述,显示出诗人对这一成就的欣喜与自豪。
转而提到“借问还家何处好”,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展示对朋友归家的关心,这一问不仅是对归路的询问,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最后一句“玉人含笑下机迎”则是画面感瞬间提升,展现了张参回家时的温馨情景,象征着荣归故里时的幸福与温暖。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象,传达了深厚的友情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成功的祝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诗人在对朋友张参的学习成就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反映了对家庭和归属感的珍视。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学习、成功与人际关系的思考。
《送张参及第还家》的作者是谁?
诗中“琢玉”是用来比喻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哪个意象?
这两首诗在主题上与《送张参及第还家》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成功的喜悦,但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