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经九华费征君墓》

时间: 2025-05-04 04:28:57

诗句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征起,未必得身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28:57

原文展示:

经九华费征君墓
杜荀鹤 〔唐代〕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征起,未必得身还。

白话文翻译:

凡是去吊唁先生的人,往往是在荆棘丛生的地方,感到悲伤和痛苦。
不知道这高耸的三尺墓,竟然在九华山之上。
天地之间还有什么外物呢,子孙后代又何必闲着呢?
如果当时能再次征召起他,未必能够再回到人间。

注释:

  • 凡吊:凡是去吊唁或悼念的人。
  • 先生:指亡者,通常为有德行或有学问的人。
  • 荆棘: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
  • 三尺墓:指一个人的坟墓,象征生命的短暂。
  • 九华山:山名,象征高远的志向或境界。
  • 子孙:后代,后继者。
  • 征起:被征召,指复职或重新出征。

典故解析:

“九华山”原为佛教名山,象征着超越世俗的境界。而“高却九华山”一语,强调了墓地的高洁与庄严。诗中提到的“子孙无亦闲”,在古代社会中强调了后代对长辈的继承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荀鹤,唐代诗人,生于盛唐,作品多反映士人情怀和对社会的关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吊唁费征君时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吊唁的场景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哲思。开头两句以“荆棘”作为意象,营造出一种丧失之痛的氛围,暗示世间的艰难与困苦。而“高却九华山”则将逝者的墓地与高山相提并论,表现了对逝者品德的极高赞誉。全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暗示了生与死之间的距离,以及人对于命运的无奈。结尾“未必得身还”更是对此前生与死话题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使得整首诗在哀伤中透出一丝深沉的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去吊唁的人多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
    •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强调墓地的庄严与逝者的高洁。
    •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探讨了生死之外的意义,子孙应承继先辈之志。
    • 当时若征起,未必得身还:表达了对逝者重返人间的无奈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三尺墓”比喻生命的短暂;“九华山”比喻逝者的高大。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逝者的悼念,反映出生命的脆弱和对长辈的思念。同时,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荆棘:象征艰难困苦的环境,表现出世间的痛苦。
  • 三尺墓:象征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九华山:象征高尚的品德与追求,强调逝者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凡吊先生者”指的是: A. 诗人
    B. 吊唁的人
    C. 逝者
    D. 朋友

  2. “三尺墓”象征什么? A. 生命的伟大
    B. 生命的短暂
    C. 生命的痛苦
    D. 生命的快乐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杜荀鹤的诗更显得沉重和哲思,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情与洒脱。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目:《唐诗三百首》《古诗鉴赏辞典》《唐代诗人传》

相关查询

侠少年 河满子 送西川梁常侍之新筑龙山城并锡赉两州刺史及部落酋长等 送封尚书节制兴元 奉和仆射相公送东川李支使归使府夏侯相公 题上皇观 题独孤处士村居 伏闻令公疾愈对见延英,因有贺诗远封投献 芙蓉溪送前资州裴使君归京宁拜户部裴侍郎 春晚东园晓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贵戚权门 衣字旁的字 建之底的字 燕款 包含雹的词语有哪些 太清 头晕眼花 包含浏的词语有哪些 黄字旁的字 徇公灭私 龙雕 鸣艚 易子而教 札衏徽销 雨字头的字 卝字旁的字 习惯若自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