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2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28:57
经九华费征君墓
杜荀鹤 〔唐代〕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征起,未必得身还。
凡是去吊唁先生的人,往往是在荆棘丛生的地方,感到悲伤和痛苦。
不知道这高耸的三尺墓,竟然在九华山之上。
天地之间还有什么外物呢,子孙后代又何必闲着呢?
如果当时能再次征召起他,未必能够再回到人间。
“九华山”原为佛教名山,象征着超越世俗的境界。而“高却九华山”一语,强调了墓地的高洁与庄严。诗中提到的“子孙无亦闲”,在古代社会中强调了后代对长辈的继承与怀念。
作者介绍:杜荀鹤,唐代诗人,生于盛唐,作品多反映士人情怀和对社会的关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吊唁费征君时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这首诗以吊唁的场景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哲思。开头两句以“荆棘”作为意象,营造出一种丧失之痛的氛围,暗示世间的艰难与困苦。而“高却九华山”则将逝者的墓地与高山相提并论,表现了对逝者品德的极高赞誉。全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暗示了生与死之间的距离,以及人对于命运的无奈。结尾“未必得身还”更是对此前生与死话题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使得整首诗在哀伤中透出一丝深沉的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逝者的悼念,反映出生命的脆弱和对长辈的思念。同时,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凡吊先生者”指的是:
A. 诗人
B. 吊唁的人
C. 逝者
D. 朋友
“三尺墓”象征什么?
A. 生命的伟大
B. 生命的短暂
C. 生命的痛苦
D. 生命的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杜荀鹤的诗更显得沉重和哲思,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情与洒脱。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