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1:18
曾嫌胜己害贤人,
钻火明知速自焚。
断足尔能行不足,
逢君谁肯不酬君。
这首诗表达了对贤人的嫉妒与误解,虽然知道火会烧自己,却仍旧选择去钻火。即使失去了双足,也未必能够走得更远。遇到君主的时候,谁又愿意不去报答君主的恩情呢?
这首诗的背景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对抗。诗中展现了对贤人才智的嫉妒和误解,反映出当时对贤人的复杂态度。
周昙,唐代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与古体诗,其作品多反映生活哲理与社会现象。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古代贤人的遭遇,反映出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思考与批判。
《春秋战国门》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关系。诗中提到的“曾嫌胜己害贤人”,揭示了人们对于优秀人才的嫉妒心理。在政治斗争中,常常出现对贤人的排挤与打压,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扭曲理解。接下来的“钻火明知速自焚”则生动地描绘了自我毁灭的行为,暗示着某些人明知危险却仍旧选择冒险,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悲哀。最后两句“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则进一步阐明了人在权力面前的无能与屈从,失去行动能力后也难以追求理想,但在君主面前人们却往往不得不妥协与报恩。整首诗在悲观中透露出对人性深刻的洞察,结合历史背景,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揭示了人性中的嫉妒与盲目,反映了在政治权力面前,个人理想和行动能力的无奈与屈从,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的“曾嫌胜己”是什么意思?
a) 赞美他人
b) 嫉妒优秀的人
c) 反对贤人
“钻火明知速自焚”中的“火”象征什么?
a) 安全
b) 诱惑与危险
c) 快乐
诗的最后一句“逢君谁肯不酬君”表达了什么?
a) 人们愿意反叛
b) 人们在权力面前的屈从
c) 人们追求自由
《登高》与本诗在主题上均涉及人性与社会的反思,但《登高》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春秋战国门》则侧重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与探讨。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