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十二月十五夜》

时间: 2025-04-24 02:51:57

诗句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2:51:57

原文展示: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白话文翻译:

在寂静的夜里,鼓声急促地敲打着,渐渐地,街上的人声也消失了。点亮的灯光透过窗户显得更加明亮,皎洁的月光照在厚厚的积雪上。

注释:

  • 沉沉:形容夜晚很静,环境寂静无声。
  • 更鼓急:夜里更鼓,指更深的夜晚,鼓声急促,强调时间的流逝。
  • 渐渐:逐渐、慢慢地。
  • 人声绝:人声渐渐消失。
  • 吹灯:点亮灯火。
  • 窗更明:窗户透出的光亮更加明亮。
  • 月照一天雪:明亮的月光照在一整天的积雪上,营造出皎洁的场景。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清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月”“雪”等意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洒轩,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他以才情和个性著称,倡导“性灵说”,强调诗歌应反映真情实感。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代中期,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冬日寂静夜晚的独特感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诗歌鉴赏:

《十二月十五夜》是一首描写冬日夜晚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安静而清冷的夜晚。诗的开头“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时间的流逝,鼓声的急促与人声的消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夜的寂静。随着人声的绝迹,环境愈加显得孤寂。接下来的“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则通过光线的变化,展现出夜晚的明亮与清冷,灯光与月光相辅相成,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冷峻的氛围。整体而言,袁枚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写,传达了对冬季夜晚特有的宁静与清冷的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沉沉更鼓急”:夜晚的沉静与鼓声的急促形成对比,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渐渐人声绝”:人声的消失,增强了夜晚的寂静感。
    • “吹灯窗更明”:点亮的灯光透过窗户,映照出夜的明亮,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 “月照一天雪”:清冷的月光照在积雪上,形成了一个明亮而又宁静的画面。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沉沉”和“渐渐”,“更鼓”和“人声”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月光与灯光的对比,既有温暖的生活气息,又有清冷的自然景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冬季夜晚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传递了寂静与思考的情感。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明亮,常常引发思考与怀旧。
  • :象征寒冷、纯洁,常与孤独、宁静联系在一起。
  • 灯光:代表温暖与人情,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沉沉更鼓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境? a) 热闹的城市
    b) 寂静的夜晚
    c) 节日的庆典

  2. “月照一天雪”中“雪”主要象征什么? a) 寒冷和孤独
    b) 生命的活力
    c) 繁华的景象

答案

  1. b) 寂静的夜晚
  2. a) 寒冷和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袁枚的《十二月十五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以夜晚为主题,但袁枚更注重描写自然景色的宁静,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 《清代诗人论》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高阳台 除夕遣怀 高阳台 秋日登越秀山红棉寺感赋 高阳台 喜得左羽、义山都门札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望海潮 王息存小象,岩际一神女捻芝,翩然欲下。扇存余箧十年,题寄 望海潮 望海潮 题水仙扇面 望海潮·云协天堑 望海潮·星分斗牛 望海潮 时近九日,有乔迁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建之底的字 倒八字的字 哀鸿满路 威略 主顾 江海同归 面结尾的成语 包含盖的词语有哪些 造市 多可少怪 如登春台 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鱼檄 喜怒无常 非字旁的字 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門字旁的字 韭字旁的字 砂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