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4:34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
——苏轼
天公水墨自奇绝,
瘦竹枯松写残月。
梦回疏影在东窗,
惊怪霜枝连夜发。
生成变坏一弹指,
乃知造物初无物。
古来画师非俗士,
妙想实与诗同出。
龙眠居士本诗人,
能使龙池飞霹雳。
君虽不作丹青手,
诗眼亦自工识拔。
龙眠胸中有千驷,
不独画肉兼画骨。
但当与作少陵诗,
或自与君拈秃笔。
东南山水相招呼,
万象入我摩尼珠。
尽将书画散朋友,
独与长铗归来乎。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美和艺术创作的感悟。诗中提到上天以水墨画出奇绝的景色,瘦竹和枯松勾勒出残缺的月光。梦中回到了东窗,惊奇于霜枝在夜间绽放的景象。生与死的变迁只在一瞬之间,才明白万物本来是空无的。自古以来,画师并非庸俗之辈,艺术的灵感与诗歌是同源的。龙眠(苏轼的号)作为诗人,能够让龙池间的雷霆震动。即使你不擅长绘画,诗的眼光也能识别美妙的事物。龙眠胸中怀有千匹骏马,不仅仅绘制表面的肉体,更能表现内在的精神。只要与少陵(王维)的诗相互交流,或者与君你共用秃笔作诗。东南的山水相互呼应,万象皆入我心如摩尼珠。将书画的才华与朋友们分享,最终却只愿独自携着长铗归来。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婉约细腻,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这里沉浸于自然之美与艺术创作的思考,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热爱。
这首《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对艺术创作哲学的深刻探讨。苏轼以水墨画作为引子,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瘦竹、枯松、霜枝等意象,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凄美,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通过对“生成变坏”的思考,诗人引发出对万物本质的哲学思考,指出造物之初并无实物,反映出一种道家的思想。
在艺术创作方面,苏轼强调了诗与画的内在联系,认为两者都源自于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他对“龙眠”这一自我称谓的使用,进一步强调了自己作为诗人的身份,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视角。诗中提到的“千驷”与“肉骨”意象的结合,象征着他不仅仅关注表象,而更重视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悠远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体现了苏轼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独到见解,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描写生动,抒情细腻。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苏轼的广博胸怀和深厚才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龙眠”指的是谁?
诗中的“霜枝”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诗人如何看待艺术与诗歌的关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苏轼更加强调了自然与艺术的内在联系,而王维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艺术视角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