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49:24
原文展示:
萧条林下寺,客至解尘鞍。
雨过月逾白,夜深秋向寒。
老僧无俗累,爱客故盘桓。
之子静相对,松风清石栏。
白话文翻译:
荒凉的林中寺庙,客人到来卸下马鞍。
雨后月亮更加洁白,夜深秋意渐寒。
老僧没有世俗的牵挂,喜爱客人所以逗留。
我们静静相对,松风轻拂石栏。
注释:
- 萧条:形容景象冷落、荒凉。
- 林下寺:指位于林中的寺庙。
- 解尘鞍:卸下马鞍,指客人到来。
- 逾:更加。
- 盘桓:逗留,停留。
- 之子:指客人。
- 松风:松树间吹来的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尤擅长五言诗。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历天长(今安徽天长)时,宿于当地僧院,感受自然与宁静的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一个夜晚,宿于林中寺庙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在林中寺庙的夜晚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首句“萧条林下寺”即定下了全诗的基调,荒凉而宁静。雨后的月光更加洁白,夜深秋意渐寒,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中的静谧感。老僧无俗累,爱客故盘桓,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最后两句“之子静相对,松风清石栏”更是将这种宁静与超脱推向了高潮,松风轻拂石栏,与客人静静相对,形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萧条林下寺”描绘了寺庙的荒凉景象,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客至解尘鞍”表达了客人的到来,以及卸下马鞍的动作,暗示了旅途的疲惫和对宁静的渴望。
- “雨过月逾白”描绘了雨后的月光更加洁白,增强了夜晚的宁静感。
- “夜深秋向寒”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寒冷和宁静。
- “老僧无俗累,爱客故盘桓”表达了老僧的超脱和对客人的喜爱,增强了诗中的宁静氛围。
- “之子静相对,松风清石栏”最后两句将宁静与超脱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雨过月逾白”中的“逾白”比喻月光更加洁白。
- 拟人:“老僧无俗累,爱客故盘桓”中的“爱客”赋予老僧以人的情感。
- 对仗:“萧条林下寺,客至解尘鞍”中的“萧条”与“客至”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林中寺庙的宁静夜晚,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萧条、林下寺、雨过月逾白、夜深秋向寒、老僧、松风、清石栏。
- 解释: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荒凉而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雨过月逾白”中的“逾”是什么意思?
A. 超过 B. 更加 C. 逐渐
- 诗中“老僧无俗累”表达了什么?
A. 老僧很累 B. 老僧没有世俗的牵挂 C. 老僧很忙
- 诗中“之子静相对”中的“之子”指的是什么?
A. 老僧 B. 客人 C. 松树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寺庙的宁静夜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之天长会宿僧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中寺庙的宁静夜晚,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内心感受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王维诗集》:收录了王维的多首诗作,可以与张耒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