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4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43:42
遥礼前朝塔,微闻后夜钟。
人间第四祖,云里一双峰。
积雨封苔径,多年亚石松。
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
我远远地拜访前朝的塔,微弱地听到后夜的钟声。
人世间的第四代祖师,仿佛在云中有一对双峰。
积雨封住了长满苔藓的小路,多年来像石松一样坚韧。
传递心性而不传法门,谁能继承这高深的踪迹呢?
包佶,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据推测,他的诗作多受山水、佛教文化的影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寄情于自然,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此诗创作于唐代,一个文化繁荣、诗歌兴盛的时代。诗人可能在游历中,受到自然景观和佛教思想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历史与传承的思考。
《双山过信公所居》是唐代诗人包佶的一首描写自然与哲理的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传承的思考。
首句“遥礼前朝塔”以远观的方式,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这座塔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历史的象征。接着“微闻后夜钟”,通过声音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意境。夜钟的声音传来,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时间,铭记历史。
第三句“人间第四祖,云里一双峰”,则引入了佛教文化,提到“第四祖”达摩,暗示着这种传承不仅是世俗的,更是精神的。双峰的意象,既是自然的美丽,也是心灵的归宿,暗示了对信仰的追寻。
后面的几句则转向对自然的描写,“积雨封苔径,多年亚石松”,诗人通过积雨和苔藓,表现了岁月的流逝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一句“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传承比外在的法则更为重要,暗示着对继承者的期待与追问。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自然的描绘,更有对人生命题的深思,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雅与深刻。
整首诗探讨了历史的传承与个人的内心修为,强调了内心的成长与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的“第四祖”是指哪位人物?
A) 释迦牟尼
B) 达摩
C) 空海
D) 慧能
诗中的“积雨封苔径”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干燥的环境
B) 湿润的自然
C) 荒凉的山野
D) 繁华的城市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A) 自然美
B) 历史传承与内心修为
C) 个人奋斗
D) 社会变迁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双山过信公所居》这首诗。